庐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兰简介

庐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兰简介
众所周知,鲁剧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需要的是我们多关注,多保存,这样才能发扬光大。在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毕生从事鲁剧创作的鲁剧大师。作为地方戏的代表,我们来了解一下他。
说起庐剧,人们肯定会认为丁玉兰8岁就开始登台了,而现在75岁的丁玉兰,一生都在与庐剧打交道。胡,《小辞店》年那个爽朗能干的店姐,《借罗衣》年那个爱慕虚荣的“二嫂”,《观画》年那个心地善良的丁香,《休丁香》年那个英雄蒋捷.经过60多年的艺术实践,在鲁剧舞台上塑造了100多个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她被称为鲁剧”与鲁剧有着终生的爱情关系。她对鲁剧的热爱已经融入了她的骨子里。她常说:“没有庐剧,就没有丁玉兰,就没有丁玉兰,也没有今天的庐剧。我愿意为鲁剧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丁玉兰1931年出生在肥东县曹庙吴家湖外婆家门口的鸭棚里。她的童年很凄凉,她和母亲过着乞讨捡菜的悲惨生活。7岁的时候得了眼疾。因为没钱治,所以丢了左眼。从8岁起,丁玉兰开始在养父丁友和的剧团学习艺术和表演。此后,她与鲁剧相恋终生,75岁的她依然活跃在鲁剧舞台上。
丁玉兰仍然清楚地记得他在舞台上的第一次表演叫做《江姐》。当时年轻的丁玉兰战战兢兢上台,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她不敢往台下看。在老艺人的眼神和手势提醒下,她终于成功完成了启蒙剧,赢得了一致好评。12岁时,师从著名的鲁剧艺术家郭士龙,专攻花旦和青衣。到18岁时,他已经掌握了大部分鲁剧的唱腔和剧目,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并在安徽中部成名。
解放后,丁玉兰进入安徽庐剧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她热切地补充自己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学习和观察哥哥们的戏剧表演,广泛吸收各种戏剧的长处,为再次攀登艺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安徽庐剧团赴京报道演出,使丁玉兰的庐剧事业达到顶峰。当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刘、周、朱作了专题汇报演出,受到了他们的亲切接待。他很荣幸被周邀请参加国宴。在北京,丁玉兰还为首都文艺界的同行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反响很好。连梅兰芳看完她的表演《雷打张继保》都说:“你的驴跑舞很好,我想向你学习。”
这次在京演出极大地扩大了庐剧在全国的影响,也开启了艺术生涯的辉煌篇章。即使到了现在,48年过去了,说起北京的演出,丁玉兰依然记得当时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甚至她当时穿的什么衣服,周单独和鲁剧团演员见面谈了46分钟什么的,等等,她都记得清清楚楚。丁玉兰说这些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丁玉兰的成就有目共睹。她为鲁剧音乐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成功背后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学戏剧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当谈到他在歌剧道路上的辛勤工作时,丁玉兰深受感动:当他第一次学习歌剧时,他是在前一天晚上学习的,第二天下午他将演奏它。当时,丁玉兰只有十几岁,不会阅读,所以他的歌词和对话都靠记忆。
主人怕她打瞌睡,就让她一手拎着水壶,一手拿着吸管放在水壶下面烧水.丁玉兰是个文盲,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比其他人多几倍,她在别人睡觉时背诵台词。别人休息时,她练习唱歌,甚至怀孕时照常排练。1950年,当丁玉兰生下她的第二个孩子时,她刚刚从舞台上下来,没有时间卸下她的包袱
在龟兔赛跑中,丁玉兰是一只“乌龟”。“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工作,什么都做不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1955年,丁玉兰主演了歌词优雅的《借罗衣》。在淮南煤炭学院演出时,教授和大学生们都认为丁玉兰是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女演员,都向她索要签名。后来,他们得知她不识字。
惊讶之余,她被称为“不识字的大学生”。文革后,鲁剧团排演了一部现代剧《玉簪记》。丁玉兰最初被指定为B角。没有在舞台上排练的机会,她每天看着别人排练。大家都排练完了,她就上台重复自己的话。好事多磨。后来,丁玉兰因为声音嘶哑,取代了一角。他熟悉自己的台词和唱功,很快就进入角色。这场演出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
最大的遗憾是后继乏人:
时光飞逝,现在丁玉兰已经在同一个家庭生活了四代。从鲁剧团退役后,她就马不停蹄地热爱鲁剧。她被鲁剧团聘回来当老师,还在大四担任鲁剧班的教导员。为了培养鲁剧的人才,丁玉兰一直致力于自己的努力,她手里带了八组学徒。然而,当记者问丁玉兰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时,她的语气极其痛苦:“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培养出接班人!”丁玉兰自己有两个女儿学习戏剧,但她们没能上她的课。当谈到原因时,丁玉兰不在乎简短:“不要努力!”
丁玉兰说成为一名著名的女演员并不容易。有很多资质优秀的学徒,但是没有人能完全继承她的衣钵,主要是她无法忍受痛苦。现在庐剧又处于不好的状态。很多演员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转行了。丁玉兰无奈地说,去年她在一个新的学生群体中发现了两个不错的年轻人。
但一个去当兵,在部队提干回不来了。还有一个到外地去拍电视剧,也不回来了。人才的青黄不接让丁玉兰对庐剧发展前景颇为忧虑,但她依然毫不保留地对这个挚爱一生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余热,她认为庐剧是道道地地的安徽省地方戏,非常受农民欢迎,庐剧从农村中来还要到农村中去,只有来自民间,面向民间,才是它的生命所在。她坚信:“庐剧是合肥人的本土艺术,就像人人爱吃的咸鸭子骨头一样,会越嚼越有味!”
【结束语】作为庐剧代表人物,庐剧就像是她的生命一样,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当然也正是由于她和她的剧团的存在,庐剧在很大程度上才从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了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
你可能也喜欢: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戏曲大全:评剧唱腔的发展历史简介
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