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戏曲文化:桂南采茶戏

广西地区戏曲文化: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是一种社会价值逐渐被专家认可的民间艺术,也成为广西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它为中国戏剧史增添了新的一页。那么,你知道这种独特的民间戏剧吗?
接下来,让我们和小编一起从广西文化的角度寻找答案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汉族地方剧种之一。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从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到唱跳采茶。桂南采茶戏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民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独一无二的剧种。它现在广泛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管辖的33个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邻近的钦州市的部分地区。
桂南采茶戏的基本内容
桂南采茶戏是由萧声、肖丹、小丑等演员主演的民间戏曲,故又称“三小戏”或“三角班”。就表演团队的组织规模而言,就是小团队、小节目、小道具,这是“三小戏”的另一层含义。表演的主要内容是“十二月采茶”。一般演出顺序如下:开台茶(也叫恭喜茶或参拜茶),即在演出开始时向戏主和观众表示祝贺。开荒,点茶。茶探。采茶。一男两女采茶唱歌跳舞。煎茶。卖茶。整个歌舞就是种茶的整个劳动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巨大热情和丰收喜悦。
桂南采茶戏的基本特征
乡土气息浓厚,深受群众喜爱。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当地语言(客家方言)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推广。
表演团队精干灵活。团队规模5-7人,一般不超过10人,节目小,没有场地限制,表演方便。
表演独特,歌舞。唱、读、做、跳是四大技能,以唱、跳为主。大多是韵文或者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好。
(4)衬词别有风味,“呼嘟嘟”和“呼嘟嘟”用得比较多。观众深情厚意,广为传唱,“呼嘟嘟”就成了桂南采茶的另一个“俗名”。
曲牌不拘一格,容量大。采茶间奏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不断吸收民间曲调、民歌、兄弟剧等,呈现多元化。
桂南采茶戏不同于壮剧,植根于民族土壤。桂南采茶戏是广西汉族地方戏之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中国地方戏中,桂南采茶戏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和传承历史是中国其他地方戏所独有的。同时,桂南采茶戏的发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对于促进桂南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地域文化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你可能还喜欢:
古代音乐的活化石“Xi鼓乐”
独特的山东艺术文化——乌银戏
独特的大众艺术《聊斋山歌》
独具艺术特色的曲艺“鲁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