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为什么吃粽子
大多数人不太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吃粽子?接下来,老黄历将为大家回答问题。让我们和小编一起看看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发现于汉代徐深《说文解字》年。“粽子”二字写成“年糕”,米用芦苇叶包裹。从米饭发出的沙沙声。粽子被认为是西汉最早的端午食品,应该属于“猫头鹰汤”。《史记》《孝道纪律性》引自淳的一句话:“汉使东郡送猫头鹰,五月五日,是猫头鹰汤赠百官。吃恶鸟,所以吃。”因为猫头鹰不好抓,吃猫头鹰汤的习俗没有持续多久。
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但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食物。因此,历史悠久的粽子可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200年后,南朝梁代文士吴俊在《续齐偕记》说:“屈原5月5日死于汨罗,楚人哀悼,所以用竹筒贮米,泼水祭祀。”《续齐谐记》说,为了怕祭祀屈原的米被龙偷走,就造了粽子,粽子里面装着粽子叶,因为龙怕印楝叶和绿丝。可见,人对忠臣的感情是深厚的。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民间传说,屈原投河汨罗江后,当地人立即划船打捞,但没有看到屈原的尸体。当时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悼念,人们在河上划船,然后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把饭团带到河里,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这后来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另一个说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身体,人们把米装在竹筒里放进河里。后来,在这一天,人们把大米放在竹筒里,扔进河里表示敬意。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的起源。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包在叶子里的粽子,其实以前是装在竹筒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