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原始文化: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两大原始文化: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拓展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表明长江流域也有灿烂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那么他和半坡氏族在母系氏族公社兴盛阶段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和小编一起看看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富,为研究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全面的资料。例如,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在两次发掘中出土了多达40万件陶器。再比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车、缠纱杆、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子、骨针等近10种。根据这些部分,当时的织布机是可以修复的,但其他的遗址就没那么具体了。其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稻作农业、干柱建筑、纺织、水运等方面。
在两次考古发掘中,河姆渡遗址的大部分探坑都发现了20-50厘米厚的水稻、稻壳、稻叶、茎、锯末和芦苇的堆积层,最厚的部分达到80厘米。米出土时色泽金黄,颖清刺直。经专家鉴定为原粳籼稻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
除了大米,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头,有170块,其中两块骨头仍然有木柄和绑着的藤蔓。骨犁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铲子,是翻土的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已经进入了耕的阶段。当时,稻田分布在挖掘区的北部和东部,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量为18.1吨。
河姆渡遗址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干柱建筑遗迹,尤其是在第四文化层的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令人叹为观止。施工专家根据桩
根据木材排列和走向计算,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栋建筑,其中一栋长23米以上,深6.4米,屋檐下有一条1.3米宽的走廊。这座长房子可以分成几个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居住。清除的构件主要包括木桩、地板、柱子、横梁、广场等。部分构件设有榫卯,约有上百个,说明当时建房时竖向相交的节点普遍采用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大小小的木桩为基础,在木桩上竖立大大小小的横梁,并铺设地板,使基座高于地面。然后用立柱架设横梁,建造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的搭建。最后,芦苇垫或树皮被用来做围栏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可能是从地面用木桩和木板绑扎而成。这种有架空地板和长走廊的长屋建筑被古人称为干柱建筑。它适应了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所以被后人继承。今天,这种建筑在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地区仍然可以看到。
建造一个巨大的干柱建筑要比同时建造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下室建筑复杂得多。大量木材需要专项规划,计算后分类加工,施工时现场指挥。不然绕组房就不稳了。建筑技术表明河姆渡人和现代人一样智商很高。
你可能还喜欢:
河姆渡人的陶器:生活与艺术的原始结合
河姆渡民居的特色与原始社会的智慧
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是一个母系社会
你对北京文化的十大特征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