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弹拨乐器有哪些,是哪个民族的

民族弹拨乐器有哪些,是哪个民族的
我国弹拨乐器很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弹拨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弦乐器。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有“琴”、“瑟”等乐器。后来又先后生产或进口了战国时期的建筑与郑、秦时期的弦龙虾、汉代的琵琶、阮、隋唐时期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扬琴。弹拨乐器有两种:横式和竖式。横体,如筝(古筝、转调筝)、古琴、扬琴、独奏;竖式的,如琵琶、阮、月琴、三弦、冬不拉、扎木涅。接下来民族乐器大全会给大家介绍民族弹拨乐器。
分类编辑
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古琴、古筝等乐器。这种乐器的琴身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箱,张用平放的琴弦演奏。除了能按弦取音的七弦琴,其他都只用它的空弦。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月琴、阮、三弦等乐器,配以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弹在腿上。
第三类是扬琴。它平放在木架上,明代从外国引进。
弹拨乐器有很多种。这里依次介绍中国管弦乐队最常用的乐器:琵琶、古筝、阮、三弦。
冬不拉是一种古老的哈萨克弦乐器。在一些哈萨克族家庭,甚至全家人都可以放好几首歌。在哈萨克语中,冬不拉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冬不拉”是演奏乐器的声音,“布拉”是为乐器设置弦的意思。
东布拉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流传于中国新疆。
东布拉的钢琴作为木质结构,形状像一个放大的勺子。东布拉最早的制作非常简单。民间艺人把整块木头切成勺形,装上面板,拉两根羊肠当弦,然后在勺柄上装上九个音符,就做了东不拉。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歌手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有了它,哈萨克人外出放牧就不再孤单了。晚上在家里,人们玩冬不拉,唱歌跳舞,和家人分享快乐。
东不拉可以独奏、合奏、伴奏,很有表现力。东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弹拨乐器一样。他把钢琴斜抱在怀里,用食指和拇指按弦,右手用中指和拇指拨弦。运用东布拉不同的演奏技巧,我们可以生动地表达泉水、清脆的鸟鸣、喜气洋洋的绵羊和草原上疾驰的马蹄声。
姓
阮是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阮在古代被称为“秦琵琶”。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秦时期,人们用一个带柄的小摇鼓来制作弹拨乐器“陶”。后来,人们在借鉴郑、朱等乐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更先进的乐器——琴琵琶,它是阮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3世纪,一位名叫阮咸的音乐家非常擅长用圆形的扬声器演奏这种“秦琵琶”。由于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深受普通人的喜爱,人们逐渐用他的名字“阮咸”来称呼这种乐器。而阮咸的简称阮,则始于1000年前的宋朝。
阮的外貌很简单,由头、杖、身三部分组成。琴头通常饰有中国传统的龙或如意等骨雕,两侧各有四根弦。阮的琴身是一个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粘接而成。阮的结构原理、制作材料和演奏技法与琵琶有许多相似之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视,音乐家们也对阮进行了改革,发展了高音阮、中音阮、次中音阮和低音阮。
高音阮是一种高音乐器,发音清晰明亮,经常在乐队中演奏主旋律。
中阮是一种女中音乐器,音色安静、柔和、富有诗意。在合奏中,他经常演奏旋律和间奏,有一种动人的效果。作为伴奏,丰富的节奏变化可以突出音乐的特点。在一个乐队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中阮师来演奏和声将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间部分更加饱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类似于西方乐器中的大提琴。乐队演奏旋律时,往往在八度与中阮结合,增强中阮效果,最适合衬托抒情旋律。在演奏单声道或和弦时,可以加强节奏,带出音乐的热烈奔放效果。低音阮的发音低沉,就像西方乐器中的低音提琴。
扬琴
扬琴,又称“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弦乐器。其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其丰富。可独奏、合奏或钢琴书、说唱、歌剧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史料记载,在中世纪之前,中东的亚述、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一种叫卫星的弦乐器。到了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与西亚、东亚的友好往来日益密切,卫星从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起初只在广东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卫星逐渐演变成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
扬琴主要是木制的,琴身是共鸣箱,呈蝴蝶状,所以有人称之为“蝴蝶琴”。弹奏时,将琴放在木架上,左手和右手各持一个小的柔性竹杵,分别敲击琴弦进行发音。
扬琴的演奏技巧很多,音色也很丰富多彩,低音区的发音很强很深;中音区纯净透明;高音区清脆明亮。扬琴更适合表演
奏快速的乐曲,最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欢快、喜悦的感情。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变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扬琴在中国经过多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
琵琶编辑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着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琵琶结构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五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你可能也喜欢:
关于德国礼仪禁忌,你听说过吗
解析:大洋另一端的美国礼仪禁忌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