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蹈特点是什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

瑶族舞蹈特点是什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
我国少数民族擅长歌舞,他们的舞曲也有地方特色,比如瑶族,支系多,舞种相同,但特点相似。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舞蹈中分辨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本期带您了解瑶族舞蹈的特点。
瑶族文化
瑶族民间舞蹈非常丰富。据调查统计,广西60多个县的瑶族民间舞蹈共有20多种舞蹈,100多个节目。从瑶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祭祖舞蹈;第二是宗教祭祀之舞;第三种是季节性习俗的舞蹈。
这些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的民俗特色,是瑶族民俗文化孕育、诞生和培育的结果。考察瑶族传统舞蹈的民间特征,除了上述与生产民俗、节日民俗、信仰民俗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特征外,它在形式上还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从舞蹈动作来看,瑶族舞蹈具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特征。瑶族传统舞蹈动作简单,风格粗犷,舞蹈浑厚,欢快豪放,舞蹈到了极致,围观群众大声叫嚷,干预,气氛异常热烈。比如《长鼓舞》的表演一般都是连贯的,与自己的表演动作和程序动作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表演节目。在动作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短、稳、颤。
短,指腿下蹲。人们判断长鼓舞的舞蹈好不好,是看它短不短。稳就是舞步要稳有力。震颤,指膝盖上下抖动。抖的时候,强拍下去,弱拍上去。震动一定要有力,要有弹性。在舞步中,我们多走三步,多走七颗星。形式是屈膝,节奏平稳,表现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从瑶族民间舞蹈动作可以看出,瑶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与瑶族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瑶族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是由瑶族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代表了瑶族民间文化。
其次,从舞蹈道具的角度来看,它具有简单的民俗文化特征。民间谚语说,鼓是瑶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这表明鼓在瑶族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瑶族舞蹈以长鼓舞和铜鼓舞为代表,两者都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则是祭祀瑶族祖先盘瓠()的工具。
《赶羊做鼓长鼓舞》舞蹈展示了这个传奇的内容:瑶族始祖盘瓠()有一次在山里打猎,在追山羊的时候,不幸被山羊撞到,死在了悬崖上。潘虎的孩子(六男六女)进山找父亲,发现潘虎的尸体挂在悬崖上的泡桐树上。他们砍倒了泡桐树,挖空树干做了一个长鼓。射山羊,剥山羊皮击鼓,击鼓祭拜盘瓠。显然,鼓不仅是瑶族民间仪式活动中的工具,也是瑶族崇拜的对象,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此作为舞蹈道具,借助民间舞蹈,体现瑶族民间文化。
第三,从舞蹈演员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前,瑶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者主要由歌手、歌手和音乐家组成。
这些教师、歌手、歌手通常生活在瑶族民间基层,与瑶族广大群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王磐节的《师公舞》和《甘王舞》是典型的教师表演。表达戒律的仪式由大师主持。
《功曹舞》、《招兵舞》、《三元舞》、《龙王舞》、《九朗舞》和《花王舞》都是由主控执行的。以特殊的舞步和动作,表现出主人神秘的意境。
《度戒舞》是受戒者的舞蹈。过去以娱神为主的瑶族传统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以娱人为主,表演者从教师、歌手、歌手发展到普通艺术家和群众共同参与,形成了以娱神为主的传统舞蹈
瑶族发源地:源于山月故里
品尝独特的英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