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地的艺术展现,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齐鲁之地的艺术展现,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齐鲁文化在山东盛开,是山东文化的名片之一。今天,我想介绍一下山东地方戏曲,看看齐鲁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戏曲文化和艺术特色。接下来,让我们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吕剧
鲁剧,又名假面扬琴、钢琴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八大剧种之一,也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流行于山东大部分地区和江苏、安徽、东北部分地区。它起源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由山东舒勤演化而来。它的音乐属于板腔,也唱音乐卡。主要伴奏乐器有坠子、扬琴、三弦、琵琶,被称为“鲁剧四大件”。它以其简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歌声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词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900年前后,鲁剧登上舞台;1917年后,鲁剧班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鲁剧专业剧团——济南鲁声琴剧团(济南鲁剧院)。1953年,第一个省级学院派团体——山东鲁剧团(山东鲁剧院)成立。这一时期,出现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名家,以及《姊妹易嫁》103010 《借年》等名剧。
枣梆
枣梆是山东省的传统地方戏之一,主要流行于古代曹州(今菏泽)。也叫山东本地,山西人(zh m: o)。是“山西人”一词创造的新词。意味着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演唱者多为当地人。
早帮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它用真声吐字,假声托腔,真声和假声完全分离。假声突然出现,假声,这个假声用“宝贝,宝贝”撑腔,押韵悠长,给观众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这就是红枣特有的节奏。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和鲁中的传统地方戏。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调梆子”。又因其激越度高,被称为“梆子腔”。
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以及聊城、临沂的广大乡镇。因为受欢迎的地区不同,人们称之为不同。若以菏泽为中心,则俗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称为“汶上梆子”或“下鲁调”,一般称为“高调”,以区别于鲁西南、冀南流行的“平调”。1952年被命名为“山东梆子”。
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传》,是中国特有的戏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中的奇葩。
山东莱芜梆子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唱腔高亢雄壮、高亢粗犷、刚强挺拔、激烈奔放,具有热烈的氛围、质朴的旋律和流畅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国300多部戏曲之一,是莱芜文化滋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奇葩。在鲁中腹地,以莱芜为中心,流传的其他民间戏曲很少。一百多年来,莱芜梆子是地方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群众的一种地方口音,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善于表现戏剧的氛围,尤其是喜剧。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代表了太一山区人民的人格特征。因此深受山东省莱芜及周边地区人民的喜爱和欢迎,被亲切地称为“家乡戏”。
高密茂腔
高密强茂戏是山东高密市的汉族剧种之一。以其简单自然的曲调,委婉的唱腔,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悦耳动听,“一个声音直上青云,此时多少悲欢离合”颇为精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俗称“绑妻橛子戏”,在广大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1990年,高密强茂剧团演出的话剧《李二嫂改嫁》应邀在金京演出,受到好评。2006年5月,高密强茂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期被评为“和谐高密十大亮点”之一。
你可能还喜欢:
柳琴戏中有哪些经典的“台柱戏”
大平调名段赏析:大平调《盼儿记》歌词
《大平调》赏析:司马茂的抱怨剧
历史名篇《大平调》姜维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