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由来 来历介绍 文化内涵

傣族泼水节由来 来历介绍 文化内涵
节日的每一次诞生都有自己的故事背景和风采,泼水节,也是如此,它有着精彩的纪念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傣族泼水节和其他民族节日的起源、介绍和文化内涵。
傣族泼水节由来 来历介绍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人民的新年。发生在傣历6月15日,即清明节后10天左右,持续了3-5天。节日期间,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互相追逐,泼水祝福,燃放高楼烟火,载歌载舞,赛龙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泼水节期间,增加了艺术表演、电影晚会、展览、物资交流等新内容,进一步增加了节日气氛。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凶猛的妖王,欺压掳掠百姓,作恶多端。他抢了一位名叫南宗部的美丽公主为妻。
一年六月,傣族的新年恶魔也为南宗部庆祝新年。南宗步在喝醉的时候学会了魔鬼的致命弱点,就是能用头发折断脖子。南宗部为了杀天杀地,在恶魔睡着后用这种方法扼死了他的头。但是每一滴血从魔鬼的头上滴下,都变成了火,蔓延到了世界。南宗步紧紧抱住恶魔的头,火被扑灭了。血淋淋的南宗部终于回归人间,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给她泼水。后来为了纪念南宗部,每年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用清水冲去身上的污秽,迎来了吉祥的新年。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傣族泼水节文化内涵
1.祝好。在“麦日”这天,一大早,人们会在佛寺里采花绿叶拜佛,并给“浴佛”——带来清水,冲洗佛像的灰尘。“浴佛”后,开始集体互相泼水。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往人身上扔。“水花四溅,傣族兴旺”,“水花四溅,终身幸福”!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健康,人们尽情地泼洒祝福之水。倾注的越多,得到的快乐就越多。
2.象征着爱。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求爱情、培养幸福的美好时光。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玩“丢包”游戏。女孩手里用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爱的象征。丢包那天,姑娘们尽最大努力打扮一番,然后拿着花伞和小花包来到“包院子”。他们和男生隔了三四十步,开始互相扔花袋子。如果小伙子捡不到姑娘扔的花袋,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花插到姑娘的头发里。如果女孩接不到小伙子扔过来的包,他就要把花插在小伙子胸前,这样就逐渐选择了对方,一对对的浪漫爱情故事开始了。
3.代表实力。赛龙舟是泼水节最激动人心的活动之一,通常在“卖马夜马”(第三天)举行。那一天,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聚集在澜沧江和瑞丽河畔观看龙舟比赛。在河上,船上有几十名训练有素的水手。当命令响起时,准备出发的龙舟像箭一样向前飞去。顿时,整个河面上鼓声、锣声、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舞蹈的表现形式。傣族人能歌善舞,泼水节舞蹈缺一不可。大型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第三天,如象脚舞、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穿上节日的服装,聚集在村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温暖、稳重、潇洒。舞者围成一个圈,舞着锰锣大象鼓,边跳边欢呼“我,我”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飘逸、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是基于孔雀的各种姿势。在趣味与美的再创造中,体现了傣族儿童的审美旨趣。还有很多舞者很享受自己的即兴表演,有的唱歌跳舞,有的甚至边跳边喝,疯狂狂野,跳了几天几夜也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