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四绝之一:羌族碉楼在哪里?

羌族四绝之一:羌族碉楼在哪里?
羌族建筑以碉堡、石屋、电缆桥、栈道和水利堰而闻名。早在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年,就有羌人“依山而居,以石盖房,高达十余尺”的记载。那么,羌碉堡在哪里?这期《羌族文化》将带你去了解。
瞭望塔大多建在村舍旁边,高10到30米,用来保护敌人,储存粮食、木柴和草。碉楼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屑和黄粘土。墙的基础有1.35米深,由石头块制成。石墙内侧垂直于地面,外侧自下而上向内略倾斜。它是靠高超的技术和经验建造的,没有绘图、架线和立柱支撑。这座建筑稳定而持久。永平堡是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乡永安村发现的明代古城堡遗址,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今保存完好。
自古以来,羌人就有用石头建房的传说。据岷江上游的冉艾《后祝书西南夷传》说,“大家都住在山上,石头就是房间,最高的十多丈,叫笼子。”《天下郡国利病书》还说羌人:“基石是住的碉堡,比如浮图数重,门排木,货物藏在上面,人住在里面,动物藏在下面,叫鸡笼(“鸡”,古羌语的意思是民居。),十多丈叫它别扭。”这种以砖石为房间的建筑,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已成为羌族的建筑特色。岷江、涪江上游的居民也以木结构为时尚。这座建筑大多是一侧靠着斜坡,另一侧面向山脊,柱子向下延伸,落在山脊下。底部半空可以用来养牲畜,堆柴火。建筑周围有走廊,美观、干燥、舒适、大方。与其他吊脚楼不同,这种吊脚楼有以下特点:四周墙壁是片石,屋顶也是片石,而柱子、地板、隔墙都是木头。它具有汉族民居和川瑶山区羌族碉堡两大特点,是羌汉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
碉楼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羌族特色建筑。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因为连年征战,羌人选择了碉楼的基地标准和建筑形式,必须寻求防御和生存。城楼建在房屋、村庄和关口的旁边,分为房屋城楼、村庄城楼和战争城楼。房子碉堡是住宅,比较低,一般分三四层。底层养牲畜,中间住人,顶层堆物。村落碉堡建在高处或村落中间,是人们居住、饲养动物、储存物品和守卫的地方。碉堡上层看起来很高,视野很长,类似古代的烽火台。放雕和村雕是用来抵御入侵和抢劫,观察敌人的情况,并指导行动。一旦敌人的情况发生,全村人都拿着武器和食物在里面躲避和自卫。战争碉堡是专门用来打仗的,可以驻扎在车队里,守卫关口。它们大多建在雄伟而危险的山峰或高耸的门户道路上。一人守之,万人不可迫。与守护者一起走进一个角落。
了望塔是由片状或黄土制成的。建筑时,不需要挂线、绘图和柱支撑。只是靠目测和经验手工搭建的。底部大,顶部小,直如刀割。它有四边、六边和八边,高度为6-7米,最大高度为13-14米。每个高度1~ 1.2米,一个拐角开一个梯子口,上下各设一个独木梯。有条形观察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