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菩萨:弥勒佛的故事

众所周知的菩萨:弥勒佛的故事
他大度旷达,能和仇人和平相处,甚至通过开悟成佛,赚六度。这是弥勒佛的形象,是典型的弥勒佛,笑容很宽,身材很矮,肚子很大,皱着鼻子,笑着嘴。本期佛教文化将为您介绍弥勒佛的故事。
弥勒,菩萨的名字,梵文翻译为弥勒,是住在斗律内院的菩萨。这将是人生中的第十次小抢劫。当他的生命减少到八万岁,他就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他将是第五个被圣贤抢走的佛。
佛经上说,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之后出生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弥勒出世,地平七宝满,花富果甜,地富人善,人能长命百岁。弥勒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出生后,在龙华树下打坐。
在佛教中,弥勒来自印度,在唐末的奉化演变成一个名叫——的“包僧”。
弥勒佛传说
据说唐朝末年的一个早晨,奉化长汀村门前的河水声如洪钟,波涛咆哮。滚滚的河水就像一条有牙齿和爪子的龙,咆哮着冲走,势不可挡。
村民张正在地里干活。他在河边住了半辈子,习惯了春汛的洪峰和浊浪。然而,让他感到奇怪的是,似乎有一缕飘动的仙乐从宇宙的深处飘来,在海浪间回荡.让张天忠惊讶的是,一朵从未见过的莲花,漂浮在深深的浑浊的河水里!巨大而金黄,似乎散发着奇妙的光芒和淡淡的香味,不是顺流而下,而是缓缓逆流而上.
张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闭上,然后又睁开。虽然金莲消失了,但他看到金莲消失的地方有一捆柴火,柴火上躺着一个赤身裸体的男孩!面对灾难,小男孩并不知道。他似乎舒适地睡在摇篮里,陶醉在甜蜜的梦里。张没有多想。他迅速用耙子的长柄把那捆柴火拉到前面,抱起小男孩。不可思议的是,他刚抱起孩子,那捆柴火就散了,不见了,怀里的孩子似乎早就知道了。当我被带回家时,我和妻子都史商量了一下,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如果他在灾难中幸存的话。后来我被小溪对面长汀村对面的林越寺闲散禅师命名为“七哲”。
小七本不仅有钱,还是个幸运星。他天真活泼,爱玩好动,给张夫妇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更神奇的是,多年未育的都史,一男一女过得很幸福。当然,这也是张和窦做好事的结果。
齐小时候常和父母一起去寺拜佛,和寺里的禅师罗汉也是亲如兄弟。过了很久,他和村里的朋友经常去寺庙玩。这似乎对林越寺的高楼、雄伟的佛教寺庙和高耸的佛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受到父母礼佛的影响,使他信佛出家。
在林越寺出家之后,可能是经历了灵魂的磨难之后的大悟,也可能是超越红尘之后的大觉。经常有一些动作让世界觉得有趣。最重要的是,不管他去哪里,他都带着一个大布袋。有人问他的法号,他就用一句谚语来回答:“我有个布袋,没有什么是白挂的;把十几个聚会都扩大,自己在家看好自己。”从此,他因手下背着布袋,被封为“袋僧”。
他的布袋真的很好奇。它所有的器具,无论是水瓶、陶碗、木鱼珠、破衣服、烂凉鞋,都存放在袋子里,似乎什么都有,永远也不会完。包和尚通常会把人们丢弃的垃圾捡起来放进包里。人们可能会笑自己的包是垃圾袋,笑着回答:“有时候没时间了,没用就变有用了”。
他的长相很有特点,比如“身材苗条,肚腩”,鼻梁皱皱巴巴,肚子大,身材矮胖。他的行为也很奇怪。天气要变干时,他穿高齿木屐,天气要变涝时,他穿湿凉鞋,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天气了。而且他到处睡觉,冬天躺在雪地里,身体都没动过。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去市场讨饭。不管肉是好是坏,他都在门口吃,往布袋里放一点。更奇特的是,他乞讨的地方,生意特别好。他嘲笑所有人,他的话无常,但他很有效。几年后,人们认识了他。他经常袒胸露乳,喜欢嬉笑打闹,逗乐孩子把他们赶走。同时,他还把包里的甜品干果分给他身边的孩子。而且他自幼天资聪颖,出家后非常亲民,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词汇,所以经常能够用偈语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
梁真明三年(917年),齐本坐在林越寺的一块石头上,嘴里念着一本书:弥勒佛真是弥勒佛,两处几千块钱。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展示,世界不知道。说完笑着死了。此死之后,在佛界引起轰动,人们突然意识到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却“不为世人所知”。所以很多寺院在塑造弥勒的时候都是按照他的形象塑造弥勒的。“大腹可容,容天下难;经常笑,嘲笑世界上可笑的人。”这幅对联是他的真实写照。
这不仅因为它奇特的形象,还因为它超然的思想。他留下的诗不多,但都很有特色。他写了一首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东西,是“十个世界中最有灵性的东西”。和尚只需要闲来无事,不需要分开圣人,不需要死守经典,符合禅宗的风格。
大肚子和布袋已经成为慷慨和宽容的象征。他有
一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后人以契此为原型,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也有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人们的大肚弥勒佛像。
人们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大肚弥勒佛像令人一见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欢,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你可能也喜欢: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广东四大名刹:带你远离城市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