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的姓氏大搜集

达斡尔族的姓氏大搜集
姓名作为语言中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是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象征。姓氏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会传给子孙后代的血缘符号。在达斡尔族文化中,传统姓氏是“哈雷”和“莫昆”。你知道其他姓氏吗?让我们仔细看看。
清真认证
达斡尔族父系氏族组织的通称,“哈拉”前面是不同的哈拉名称,称为各哈拉的全称,如奥拉哈拉、埃尼哈拉、莫里登哈拉等。公元12世纪至17世纪,达斡尔族从西部的石勒卡河、东部的牛满河(今俄罗斯的布里亚河)、北部的兴安山脉、南部的黑龙江,分布在黑龙江的广大地区。
E' nenhala
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在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鄂嫩河流域,故名“鄂嫩”哈拉。本来分为三个莫昆:都博山,阿谢金,昆吉。自17世纪中叶黑龙江由北向南迁徙以来,漠漠-钱莫昆族群一直停留在嫩江上游两岸,阿希金人和昆吉莫昆族群则分布在嫩江中游两岸。
莫昆位于嫩江上游的杜波浅水区,人口众多,实力雄厚。它的祖先伊木盖的独生子图尔加利有七个儿子。他们分别建立了开阔地、博考特浅水地、火日里、吉塞尔、波斯胡舒勒、杜尔本浅水地、切尔莫莱登等7个村庄,形成了7个新的莫昆,以及《大清历朝实录》记载的“阿萨金”城市。也就是阿协金莫昆老地方。
民国初年以来,阿希金默坤简称“E”,昆吉莫坤简称“敖”或“武”。今天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霍恩科(红河)屯属于埃尼哈拉的宗屯,再有从前的多布泰屯从这个屯分出来。清康熙二十三年,500多名达斡尔族士兵被抽调到伊苏里地区定居,然后留在爱辉,其后代成为爱辉的达斡尔人。乾隆二十八年,将八旗官兵500人由布扎转移到新疆永暑伊犁,以伊宁、奥拉拉为主力。
莫里哈登拉
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在黑龙江中游北岸乌鲁木丹地区,靠近奥里兹省莫里登地区,故名“莫里登”哈拉。民国时简称苍、墨、孟。17世纪中叶,当他们从黑龙江北岸南下到嫩江流域时,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嫩江上游。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伯特-哈默-日-登-哈拉人仍保持着合住、外嫁、修族谱的哈拉传统,后来以“萌”字为姓。
齐齐哈尔地区的莫希登哈拉人居住在富拉尔基区的汉博代村,然后有一部分人分散在其他村庄。清雍正年间呼伦贝尔八旗建成时,有730名达斡尔族官兵从布塔地区调至呼伦贝尔定居。由于该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耕种。大部分达斡尔人在乾隆初年回到原籍,但作为地方官员留在呼伦贝尔,他们的后代成为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人。民国20年海拉尔地区92个达斡尔人中,有22个是莫希登哈拉人。乾隆年间,去新疆永暑伊犁的达斡尔人中,有莫日登、哈拉西布奇莫昆成员。
Aola hala
哈拉,达斡尔族中最多产的。17世纪中期以前,分布在黑龙江省北岸的历史名镇jaxa的北部,东山区以“奥拉哈拉”命名(达斡尔族称山为“奥拉”)。分为Ola、Dokin、Yars、Kirci等Mokun。17世纪中叶,黑龙江北岸南移至嫩江流域时,一部分民族定居在嫩江上游两岸,另一部分则迁到嫩江中游的齐齐哈尔地区。
分布在嫩江上游布塔地区的奥拉哈拉人是这个哈拉人的祖先胡里肯的九个儿子的后代。民国初年以后,姓敖。20世纪30年代,分布在齐齐哈尔的奥拉哈拉人人口众多,地理分布广泛。民国初年以来,莫昆的姓氏被简化为汉字的单姓,如“敖”、“多”、“阳”、“燕”、“等”
清康熙二十三年,500多名达斡尔族士兵被抽调到伊苏里地区定居,后留在爱辉,其后代成为爱辉达斡尔人的祖先。到民国年间,在爱辉有后裔的家庭有294户,其中51户在奥拉哈拉。清雍正年间呼伦贝尔八旗建成时,有730名达斡尔族官兵从布塔地区调至呼伦贝尔定居。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宜耕种,大部分达斡尔人在乾隆初年回到原籍,却留在呼伦贝尔当地方官,后代成为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人。民国20年,海拉尔92个达斡尔人中,有32个是奥拉哈拉人。
我猜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传统十大吉祥图案你知道几个?
民族文化:傣族泼水节的起源与传说
景颇族人手工采摘大米,是最独特的民族习俗
精彩的景颇族织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