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有哪些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那么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和活动?本期让我们来看看少数民族的节日。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播种节和品尝新节日
退籽节和新品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3月10日和8月15日举行。当时按照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打扫庭院和房屋,准备好鱼、米粉、酸性食物和米酒,然后在田里拔出一个种子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下一个双耳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主屋的左上角或右上角。之后,我们用新玉米蒸了米饭,杀了一只肥鸡,放在祭台上纪念祖先。
这一天,阿昌族会把结了婚的姑娘接回来,让全家团圆。饭后,男方穿蓝色、黑色或素色双排扣上衣和黑色长裤;女人穿翻领、裙子、马甲,脖子上挂着银项圈。项圈上附有银链、银须、银元等饰品;小女孩把歧视板放在头上。唱歌跳舞前后大家都聚集在村子里,很热闹。
播种节和品尝新节由来已久。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中有一位老妇人。每年八月中旬,庄稼熟了,她总是选择留下来,来年种庄稼的时候给别人。因为她经常帮助村外的人提高耕作技术,所以她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8月,老太太刚好在收割前去世。人们感到悲哀的是,这位努力了一辈子的慷慨老人,没有吃自己的粮食,穿上自己织的新布,离开了这个世界。于是她用生前种的米、豆、菜做了好吃的饭菜,用自己织的布做了新衣服,送给老人。
从此阿昌家家户户在每年的8月15日进行大扫除,用当年收的米、豆、瓜、果等做成一顿饭,形成阿昌味新春节。老婆婆死后第二年三月,人们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就形成了阿昌种子节。到今天,阿昌族还利用媳妇回娘家庆祝种子节,交换农产品,以增加产量和收成。
惠杰
惠杰是阿昌族的传统聚会,每年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惠杰原本是宗教集会。传说“葛达玛”(阿昌语,意为菩萨)在取经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得到了经书,决定于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为了迎接“十几匹马”的归来,把绿龙白象捆起来,青年男女收饭当快餐,煮快餐当快餐。后来逐渐演变成全国性节日。
那时候男人会穿蓝、黑或白的双排扣夹克,黑裤子,斜背上一条“筒手帕”,头后留一尺长的包头布。已婚女性会穿双排扣的衣服,长而窄的袖子和裙子遮住膝盖,裹上打底裤,裹上黑色或蓝色的布料。大多数女孩把一根头发放在头上,用两个手指宽的布包着。他们胸前并排有四个银纽扣,上面挂着四条长长的银链子,戴着银沧花、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议期间主要是打自我形象,跳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里的艺术家用竹木精心编织扎成的。一般都是竹木做的,包着纸,布做的。玩白象时,一个人藏在大象肚子里,用双手拉着大象鼻子上连着滑轮的绳子,大象鼻子上下左右摆动。青龙,由打扮的年轻人挥手,表演各种动作。
会议开始时,人们把红绸绑在白象和青龙上,各村男女老少围着他们打白象,跳青龙的队列舞,绕村打锣打鼓一周,然后来到广场把白象和青龙围在中间。突然,鼓、锣、钹都响了,人们欢快而大胆地跳着舞。跳的时候敲钹的人总是斜对着敲象鼓的人,双脚前后左右跳跃,双腿蹬蹬合,身体波浪式起伏。跳啊跳啊,往前迈一大步,再往后蹲,一步一个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钹继续敲打,男女舞枝也发出欢呼声。围观者热烈鼓掌。此时,白象的鼻子被甩得更频繁,跳青龙的小伙子也更有活力。
沃罗杰
卧螺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两河地区的阿昌族会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围着“卧罗”舞台跳舞。“卧螺”平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间有两个大约6米高的拱门。拱门顶部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木制弓箭,这意味着人类的祖先谢帕玛用这个神奇的箭头射掉了恶魔的假太阳。左拱道顶端绘有光芒万丈的太阳,右拱道顶端绘有明月蓝天。日月之下,绘有阿昌族女装的各种彩色图案,意为贾玛为阿昌族编织的龙衣凤裙。
节日从纪念人类的祖先扎帕玛和扎玛玛,改造世界,消除人民的危害,造福人类的发展,到赞美党、社会主义和阿昌族的幸福生活。节日期间,国家队表演节目,还举行了阿昌传统体育活动,如刀舞,棍子,拳击,唱歌和春节灯笼。节日欢快隆重,非常热闹。
火把节
阿昌族庆祝火把节
,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进洼
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出洼
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烧白柴
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换黄单
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泼水节
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但过法不一样。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下午四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桑剑花、杜鹃花之类)。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大家跳够了,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十来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泼水非常讲究文明礼貌:男:“今天浇花水?”女:“浇给点。”男:“你的衣服象鲜花,怕给浇脏了?”女:“你一浇,我的烂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协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领上浇一点清水,女的照样浇一点还礼。从不勉强,更不互相追逐,随心所欲的乱泼。泼水节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他们互相泼过水后,就邀约到山坡上对唱。歌词内容丰富,天上地下,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如《十二属扮花名》男:“二月里来什么开?花中绣出什么来?什么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女:“十月里来茶花开,花中绣出酉鸡来。小鸡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对到夕阳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了深夜十二点,又到她家门口吹葫芦萧,姑娘若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对歌:男:“草地相连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女:“郎是细雨从天降,妹是清风就地生。”男:“结交要学长流水,莫学露珠一早晨。”女:“你我如同板栗树,风吹雨打不运根。”
第四天晚上,小伙子相约去串村。他们刚进这个村,就被这个村汇集在一起的姑娘们请到一姑娘家去安睡。姑娘们则到另一姑娘家去,照着来的小伙子的人数,一个杀一支鸡,然后,煎、炒、煮、炖……做成八样菜,以她们高超的烹调技术,引起小伙子们的爱慕。
到了夜里两点,一个碗装一个鸡头,一个碗盛满米酒,一双筷子,一人一套摆上圆桌,姑娘才去请小伙子进餐:“来串的小伙子啊,我们做了点饭菜,请去尝一尝。”小伙子原本是去“串”的,一来就请去睡觉,岂能睡得着!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竖着耳朵,静候发落!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于是装着不好意思不开腔,姑娘们见没动静,再请一遍,小伙子人才齐声说:“我们厚脸皮去吃吧!”大家起来跟着姑娘们走。
入席后,互相说些客套话,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对歌到天亮。小伙子要回村了,临走前,把事先凑好的鸡钱藏在墙缝里或是压在碗下,留给姑娘们去找。然后,各人拿着自己碗里的鸡头告别姑娘……他们通过这一活动,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