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纳西族舞蹈文化

多姿多彩的纳西族舞蹈文化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舞蹈也是如此。如今,纳西族文化中的民间舞蹈越来越少。人们常常称民间舞蹈为“艺术舞蹈之母”。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古羌族后裔,舞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纳西族民间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舞和宗教舞四大类。
唱歌和跳舞
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很多,比如《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厝”或“禾热热热”,是世界上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活化石。这种歌舞边唱边跳。随着放松的舞步,一个人领唱。
《喂默达》有两种舞蹈形式:一种是半圆。男女搭档围成半圆形,一个歌手带路,其余的后面是后者右手搭在前者左肩上,左手自然下垂,以唱歌的节奏逆时针方向慢慢行进。在音乐的最后一拍,大家鞠躬,点头,迈步一次。第二种是双半圆型。男女分开,各占半圈。男团手拉手,女团逆时针。男女各有一名主唱和舞蹈演员。两队通过对唱,或者围成一个圈,或者走“龙吐水”,或者做“扭来扭去”等方式不断变换身材。
《阿哩丽》是一首新的歌舞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有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中国人民解放军云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政治工作改编自原纳西族民歌。它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舞步轻松活泼,易于唱跳,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当丽江庆祝新年的时候,你可以到处听到李阿丽的快乐歌曲,你可以看到人们跳李阿丽。唱歌跳舞的时候,一个歌手领唱,大家都很和谐。舞者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逆时针行进,按一定规则切手踢脚,气氛欢快热烈。歌词都是五个字一句,特点是先唱,再唱三个字,然后从头唱全句。这是纳西族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著名的纳西族民间歌手有何希典、李、杨、何、何等。
(2)音乐和舞蹈
乐舞是没有唱腔的乐器伴奏的舞蹈,《白沙细乐》分“跳”和古代乐舞。舞蹈和舞蹈,在古代被称为舞蹈,通常被称为李答拉。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六箫(直笛)、横笛、葫芦笙。跳跃动作包括三打脚、跳脚、切跳、三步三摇等。白沙喜乐有三个动作,分别是《坎磋》,《跺磋》,《跺麻磋》。这些舞蹈都是用于葬礼,而演奏或舞蹈交替进行。
(3)表演舞蹈
麒麟舞,纳西语叫独角兽。明清传入丽江,属中原道教艺术。经过纳西族艺术家加工、发展、再创造,成为纳西族民间艺术。
它是纳西族人非常热爱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以舞蹈为主体,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剪辑为一体。每年主要节日都会有表演。整个群舞分为《寿星拜祝》,《彩云南现》,《花马报春》,《鹿鹤同春》,《麟凤呈祥》,《牦牛现(献)瑞》等等。有的地方还有《狮子滚绣球入双猴挂印尼龙戏夜明珠》之类的表演。
勒巴措的意思是勒巴舞或勒巴舞。它是一种大型的、带有宗教祭祀色彩的民间歌舞,唱时不跳,跳时不唱。广泛流传于丽江塔城地区。乐巴舞有12套40多种舞蹈。
Ku云和陆云的意思是为新年跳舞或祝新年快乐。“露露”就是跳龙的意思。流传于丽江鲁甸地区。它的风格和乐巴舞很像。
(4)宗教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东巴在迎神、驱鬼、祭祀、婚礼、穿越等仪式中表演的舞蹈。跳法有300多种;东巴经有著名舞蹈教程《磋姆》。
新中国成立后,新创作改编的纳西族舞蹈有: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