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临高人偶戏

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临高人偶戏
中国戏曲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也孕育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戏曲。远在海南临高,一部罕见的话剧《娃娃戏》诞生了。用临高方言演唱,具有海南文化风格、地方特色和娃娃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海南城市文化的一朵奇葩。
临高娃娃戏(又名佛子戏)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罕见戏,它用临高方言演唱,娃娃们一起扮演角色。演唱以《河洛哈》《檀郎》为主,伴奏以唢呐为主。到目前为止,已经演出了300多部传统戏剧。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南临高,以“娃娃一起表演”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园中一朵奇葩,是海南独有的。
源于宗教祭祀
据说临高布袋戏是从民间祭祀佛像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清康熙修《临高县志》记载“风俗多信神道,不信医学。每逢节日,端木玉偶在肩上,男女魔女对唱对答如戏,用来驱魔。”
《海南省志》还记载了清康熙时期临高布袋戏的盛行:“清康熙时期,地方剧队最为盛行,沉浸在全岛,妇孺老少皆有,地方剧很少。”
临城镇温岚河边有一座文庙,里面保存着几个民间老艺术家陈鹤城捐赠的木偶。他们的头像栩栩如生,精雕细刻,四个木偶的背上都刻着“康熙”几个字。这也证明了临高布袋戏存在于清朝康熙时期,至今至少有300年的历史。
洋娃娃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
早期的偶像呈神佛形状,大如拳头,故又称“佛子戏”。他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娃娃们在同一个舞台上。
普通的木偶戏表演时,舞台四周是布,观众只看到木偶,看不到演员。但是,临高布袋戏中,布偶是一起扮演角色的。舞台上没有帘子布,演员用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木偶们交叉表演,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这在中国木偶艺术园中是罕见的戏剧。
今天的木偶戏仍然是临高人民喜爱的重要文化载体。逢年过节和喜事,临高人喜欢唱几晚布袋戏,增添欢乐。
林高木偶戏以当地民歌《阿罗哈》和《檀郎》为主唱,伴奏以双唢呐为主。此外,还配有三弦(或秦琴)、椰棕和低音竹笛。打击乐器包括中国鼓、钹、锣等。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1962年,戏剧大师田汉到临高视察、观看木偶戏表演。他称赞木偶戏是一个罕见的品种和非凡的,并写了一首诗说:“有几首歌的椰子树林,温岚河波新的波浪。这里也有刘三妹,唱临高多产。”
人们喜欢看和听
“文革”期间,临高布袋戏被禁止演出。1978年临高县木偶剧团恢复演出时,有一个成千上万人争夺木偶戏的盛大场合。此后,林高各地的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办越多。1981年和1992年,林高木偶戏团还两度赴北京演出《海花》、《闹钟爷爷》和《莲花仙女》号剧目,均获奖。
你可能还喜欢:
艺宝——粤剧南校武术
具有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间吹乐
神州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
宜昌丝竹,器乐艺术的代表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