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佛经是佛教的教义,用作指引众生归真的指南。佛经中有很多禅宗句子。读经就是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把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行。你觉得哪句话最禅?那么这一期的佛教文化,供你分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歌的出处是《六祖坛经》。那一年,五祖要求他们每人写一首诗来考试,以验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写了这本书。这个和尚说我们佛性如镜。虽然它是空的,但它可以像太阳一样发光,让我们的身体工作。它原本是一种纯粹的、未被玷污的佛性,但是我们天真的佛性被我们各种颠倒的妄想所遮蔽。总的来说,这个和尚看到了佛性的身体,却没有看到佛性的用处。后来他又听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当他听到“他应该有一颗没有地方住的心”时,他突然意识到,看到空之后,他必须发菩提心来使用佛性,否则他就会陷入邪恶的空气中,于是他改写了一个和尚:自性是什么时候?什么时期的自性,这个不死;什么时期的自性,这种自足;什么时期的自性,这个没有动摇过;什么时期的自性能产生各种规律。自性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利用我们的佛性,可以生出成千上万种方便的方式来人性化众生。这是菩萨成佛的必经之路。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菩提是自性,意思是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自心,却经历了累、无知、偏爱,贪、痴、毒,陷入困境,心随境转,迷失于世,面临种种因缘。所以菩提的自性被乌云遮蔽,终日不见。但即使没了,也还在。性即菩提。摆脱一切因缘障碍,让菩提自然出现。只不过这种因缘累积了几十亿年,层层覆盖,很多都成了习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因缘不可思议,虽然习惯很难改变,也不是不可能改变,但是很难做到坚定。从现在开始,你可以摆脱业力,看到真相。也不可修复,也不可能制造。菩提是自性,它在那里,它不能修炼,它是成佛的基础。修行是去业障和偏好,菩提是自现。此外,实践应该打破自我形象、人类形象、众生形象和长寿形象,即消除差异和两种观点。无相无相,有佛在相,无相无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家名言“色为空,空为色”,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包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喜欢开这种玩笑,认为颜色指的是女性,空即是无或无。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当成无物或虚无,然后出家。其实色不女,空不虚幻。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必须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入手。空即是色,也就是说最根本的空不是无,而是涵盖一切,包括一切感知。比如我们在时间轴上运动,任何可能性都是必然发生的。色彩是空的,它使人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谬误造成的,而空性就是色彩,使人通过事物的共性和因果报应,认识因果报应和善恶循环。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句话摘自懒散大师的书,为的是给“一秀”一个注解。懒禅师侄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部分都引用了四句话:“刚用心的时候,就是不想用;不经意间就用了,常用的就没有了”。有八个完整的句子:“当你用你的心时,你不想用它。屈谈到名利,说没有沉重的负担;不经意就用,常用就不要。今天我说,没有用心,和心没有区别。”当你用心做功夫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想法的,就是“用心了,就不想用”。拐弯抹角的讲佛号很费劲;指着心,不说别的,没那么累赘和沉重。这就是“谈名利,说没有负担”。大道是无形的,是真诚的,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总是在到处工作;虽然一切都是它的妙用,却不可能找到自己。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大乘佛教本来就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拯救众生苦难,积极入世的一面。比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就是取得了积极成果却无法涅槃的人。他们受释迦牟尼佛委托,活在人间,造福众生。这里指出,佛教徒的修行,不仅仅是被动地克制欲望和情绪,而是主动地磨练意志,激发志向。佛教的这种精神被发扬光大到革命事业上,就是彻底清除一切私欲。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革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不仅要令人畏惧,更要视为磨练和激励的好机会。佛教常说,有因,无果。如果普遍拯救是原因,那么苦难就是原因。只有把原因结合起来,修行者才能开悟,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相关文章推荐:佛教四大天王是谁,代表什么
观音属于道教还是佛教,各有各的看法
从佛经中学习四种人生观念
舍利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只在佛教里
佛教符号,佛教莲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