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什么时候

2020年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当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必须回家给祭祀的祖先扫墓。那么2020年清明节是哪一天呢?什么时候?本期让我们来看看老黄历。
你可能感兴趣:清明节的习俗 蚕花会
问:2020年清明节农历是哪一天?
答:2020年的清明节是2020年4月4日星期六,农历三月十二日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融合寒食节习俗
在历史发展中,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期间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据说寒食节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在民间传说中,虽然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节的起源并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遵循古代改火的习惯,即《周礼》,所谓“仲春,国禁木祭司修火”。[10]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早期节日。历史上,禁冷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是风俗。因为北方寒冷,换火的时候春天和三月气温升高。人们应该在新的火灾到来之前灭火。汉朝把寒食节称为禁烟节,因为这一天不允许人们生火,晚上在皇宫里点燃蜡烛,火种传播到贵族和官员的家庭。根据《后汉书》,最初的寒食节持续时间较长,最长105天,最短一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准生火,只允许生食,对人体健康有害。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吃冷食、祭祀等。从先秦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北方中原地区有严格的禁火制度,有官改火为民间火的习俗。《周礼》年,明确记载当时有“四局”官员。每当仲春气候干燥时,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的发生也容易引起山火。在这个季节,古人经常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把去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不生火”。然后重新演练,拿出一把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生活的起点,叫做“换火”。在禁火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来御寒。由于古代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忽视了各地的具体情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于是,周举废除了汉代太原禁火的俗俗俗。[11]汉代寒食节期间,很多地方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了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取代了寒食节,这不仅表明清明节举行了上坟扫墓等仪式,也表明清明节接管了寒食节原有的禁火、冷食、蹴鞠等习俗。
你可能感兴趣:清明插柳的含义 由来
融合上思节习俗
后来的清明节也吸收了另一个更早的节日上思节的内容。上思也有很长的历史,存在于周朝,每天都要去水边清洗。《论语》年,“沐浴演绎,随风起舞,唱完归来”是上思的习俗。据说上思节起源于兰塘辟邪的活动。《周礼春官女巫》:“女巫老了就洗澡。”[14]上思节在古代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习俗有郊区春游、春游、蹲坐(沿河沐浴祈福消灾)等。在古代,人们去水边献祭。晋代陆机写过一首诗:“春末,天气柔美。元龙之初,游黄河。”是当时上巳节人们行走的生动写照。就像伟大的爱伦坡王维的诗
民国时期,在清明节的这一天,除了原有的扫墓、散步的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一项常规工程,实际上只是官方对植树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的认可。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都有清明节的习俗。
你可能感兴趣:山西清明节的风俗 习惯
假日变化
清明节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冬至后108天。清明节通常在头10天到最后10天进行。在一些地方,扫墓活动持续长达一个月。唐朝时,由于官员回乡扫墓,有时会玩忽职守,所以唐玄宗颁布法令解决节假日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二十四年(开元)(736年),二月二十一日:‘寒食节和清明四日为节假日。’(《唐会要》卷82)根据大理国十二年(777)的圣旨,唐朝的衙门照例放了五天假:“从此寒食清明,放假五天。”。贞元六年(790年),假期增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就可以平静地进行扫墓和追悼会了。可见当时的寒食节在唐代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隆重的全国性节日
。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家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
相关文章推荐:
2020清明返程高峰 高速需要注意什么
台湾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祭祖扫墓的历史发展
清明纸钱的由来 发展
苏州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怎么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