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汤圆的来历与寓意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与寓意
汤圆在我国历史悠久,吃汤圆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直到现在,家家户户每年过年都吃汤圆,全家人一起吃,象征团团圆圆。那么你知道春节吃饺子的由来吗?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有什么寓意?这是小编给大家的答案,因为吃饺子。
相传汉武帝在宫中居住时,有一个名叫“元宵”的丫鬟,在宫中待了许多年,思念父母,整天呆在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执意要帮助她,于是他向汉武帝撒谎说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烧了长安。逃避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做很多火神爱吃的饺子,各科用灯笼装饰。武帝一定要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了家人。从此元宵节就形成了。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很多说法,但一般都是在汉代形成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汉朝祭祀一个叫太乙的神。据说太乙在当时是一个突出的神,地位高于五帝,对汉帝很仁慈,所以他受到更繁荣的崇拜。相传另一位汉高祖汉文帝也与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称汤圆,历史上有很多别称,如“茧、粉、锭、汤饼、圆无角”等。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正式命名为“元宵”。元宵节有两种:馅和未馅。它小而甜,没有馅。配白糖、桂圆、桂花、莲藕、蜜饯。也叫“珍珠汤圆”。它很大,有填料,看起来像核桃。
北方的元宵节大多是甜馅,包括白糖、豆沙、芝麻和山楂,而南方的元宵节是甜、咸、肉和素食,尤其是宁波汤圆和贵阳吴佳汤圆。“桂花裹核桃,米水洗。看马家滴粉好,风中卖元宵。”清朝的这首《上元竹枝词》反映了北京很久以前就有元宵节吃饺子的习惯,当时以卖饺子出名。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就是元宵节。在中国,观看唐朝遗留下来的元宵节的习俗一直在民间流传。此外,元宵节吃饺子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人们过去称饺子为“元宵”,因为他们在元宵节晚上吃饺子。
元宵节,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象征团团圆圆。
你可能会喜欢:
南方人除夕吃什么
客家人的除夕习俗很不一样
除夕习俗:为什么在除夕吃团圆饭
描写腊八节的诗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