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有哪些节日_中华民族

土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土家族的生活文化是什么?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是一些关于土家族节日的文章。过来看看!
土家族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简介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生活在湘鄂渝黔边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人口约为835.3912万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
土家族人称自己为“比兹卡”。土家族是汉族中的比西卡的名字。土家族的北支(湖南省湘西地区、张家界市、恩施州五峰、长阳、湖北省宜昌市、渝东南、黔东北)自称“比孜卡、比吉卡、米吉卡等”。南支土家族只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州芦溪县的几个村。自称“蒙自”,南方土家语不能和北方土家语对话,现在只被鲁西900多人使用。
土家语属于汉-藏-缅甸语系的藏-缅甸语系,有人认为属于缅甸语-彝语系,是藏-缅甸语系中非常古老而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说汉语,只有少数社区还有土家语。没有母语,现在用的是1984年创立的拉丁语。通用中文。崇拜祖先,信奉多神教。
1956年10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过民族识别将土家族确定为单一民族。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泸溪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生活在一个庞大的混合社区,他们的风俗习惯有着共同而独特的方面。“五龙”、“六龙”节是潭溪镇土家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一)潭溪“五龙”节。潭溪“五龙”节是一个融合了汉族端午节和苗族歌会的传统节日。不仅有汉族的龙舟比赛,还有苗族和土家族的歌唱比赛,以及民间表演。水文化与滨文化融为一体,土家族、苗族、汉族文化相互交融。节日活动中的祭祖就是把蚩尤、男女、秦王、屈原放在一起祭祀,这一点可以充分说明。所谓“五龙”,就是从清明节后的第一天算起,到第五天为止。如果清明节在2月,它将在农历长夏后的第一天举行。参加“五龙”节叫“捉龙”。“五龙”在潭溪大北流村举行。清光绪初年,檀溪开始,经过檀溪和大白柳领导协商(据说是他们出钱),把“五龙”的地址迁到檀溪场,成为固定的聚集地。
“五龙”节活动内容包括:龙舟大赛,比赛最多15条龙舟,吉首市的江龙舟每次都参加比赛;民谣二人转,鲁西县、吉首市、古丈县等地数百名歌手在这里表演民谣二人转比赛,歌声彻夜激烈;有民间表演,国剧,舞狮,舞龙。
(二)并有“六龙”节。清明节后的农历六月初六(龙节)在潭溪镇七集村举行,内容与潭溪的“五龙”节相同。
潭溪镇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五龙”、“六龙”盛行于五六十年代,每年都举行。60年代末停止,80年代改革开放后恢复。最庄严的活动是2012年6月24日举行的“五龙”节,包括水上龙舟比赛、岸边歌唱晚会和民间表演。来自本县、吉首市、古丈县的各族2万余人参加了“捕龙”活动。
土家族有哪些节日?
1.春节。长阳岁的节日始于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的大场面是团年和除夕。家人不能没有好的食物和酒,庆祝团聚。除夕之夜,城乡都乐于养老。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埂上生一场大火,烤的人满脸通红。火岭烧的大树包叫“火主”,是前几个月提前准备好的。城镇里的人们烧更多的白炭。“红火”表示繁荣。这个习俗是关于古代火崇拜的遗产。
一年中最璀璨最精彩的活动,始于孩童时代交出耿时的“除夕夜”祝福,继之以新郑开门时的“出天”。会见财神,欢迎席申,先祭祖,追瘟疫都是在这一刻进行的。突然,鞭炮声响起,山响了,谷响了。
长阳土家族特别讲究亲情友情,春节是接触感情的好时机。首先,男女轮流祭奠长辈,长辈把晚辈特别是晚辈送人,俗称“压岁钱”。所以有句俗语叫“大人爱种地,女人爱过年”。到时候,人们拜访亲戚朋友,互相问候。俗话说“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婆婆”。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3、土地节。时在二月初二日,俗传为土地生日。古代称“社祭”,社即社神。在长阳,每逢社日,则兴“闹土地会”。但是,这种有一定规模的村社活动到民国年间已经消亡了,仅仅在民间还可见到这种古俗的遗存,即人们多于这一天家家整治酒肉,分散到土地庙上供,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祈求风调雨顺。此外,无子之家也就此求育。然后,回家享用“牲醪”。此间,往往也有乡邻亲友三五不等,人们俗称“吃春酒”。
4、清明节。在长阳,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清明当头,更属农忙时节,依时,“乡人采‘雨前茶’,插‘清明秧’。遇雪曰‘桃花雪’。谚云:‘贫人休听富人哄,桐子开花下谷种’……是月,旱苗草生须薅,曰‘薅头道草’。苗初长去其太密,曰‘破苗’。”
5、端午节。在长阳,端午节一应习俗均照节礼如仪。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一般的是,不是一过了之,而是过了初五的头端阳以后,还有十五的大端阳和二十五的末端阳。三个端午节中除大端阳、末端阳不再悬艾、挂菖蒲外,一应节日饮食如旧。
6、六月六,长阳民间有“龙晒衣”的习俗。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衣服”之说,故家家户户每于此时必然翻晒衣物,既用于除虫,又用于防霉。同时,不少人家还于是日用盆盛水晒热,用于儿童洗浴,据说可免疮芥,这是古人顺其自然而培植起来的一个具有保健性质的节日。
7、月半节。在长阳,土家人由于历史上崇信巫鬼,故十分注重月半节,俗谚有“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放三日假”之说。是时,家家接嫁女回娘家省亲扫墓,祭祀先人。
8、中秋节。长阳土家人过中秋,一般有四项活动:
一是以月饼、点心敬奉父母或馈赠亲友,以表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或友谊,同时以应其团圆之意。
二是设月饼瓜果点心与家人一起赏月,士人之家亦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咏诗,《晦斋闲稿》诗云——
飞空玉镜正当头,丝管楼台竟夜游。
记得儿时看月好,儿时看月不知秋。
三是“摸秋”,据道光《长阳县志·土俗》记载——
(至时)三五成群,偷知好园中瓜果 ,谓之‘摸秋’,摸得南瓜,用彩红鼓乐送无子之家,谓之‘送瓜’,南男同音,谓宜得男也。
这一习俗直至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依然在农村可见。
四是以中秋夜月占来时气象年成,农谚云:“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9、重阳节。在长阳,亦有饮重阳酒的风俗,县志载:“季秋九日,士人携酒登高,极游观之兴。人家造醪糟伏汁酒,其酒经年不艳,谓之重阳酒。”这种酒俗称“缸面酒”。
10、牛王节。传说,土家人有位祖公,曾得牛王救助,俗语有“人是吃的牛的饭”之说,因此,祭祀牛王有着不忘根本的意蕴。是日,养牛人家,一般都须以猪肉砣和糯米蒸制馔肴,为耕牛加料并停耕一天,并焚香礼拜,祈求牛王保佑。同时,正堂显眼处都要张贴《牛儿经》。
11、过小年。 时在腊月二十四日。腊月二十四日的过小年,是一个仅次于大年的节日。自古以来,围绕这一节日的重要俗礼便是“祭灶”,以报“火食生养之恩”。
12、过赶年。 土家人一年中要过两个年,即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先过赶年,同样吃团年饭。紧接同汉人一样再过年,又吃团年饭。过赶年的习俗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祖先打仗,为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乃提前一天团年。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猛兽,每到年底就出来害人,土家人为躲避年的祸害,遂提前一天,久而成俗。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