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节日习俗_民族节日

达斡尔族也庆祝新年,有和春节一样的节日。然而,他们称春节为“阿尼节”。他们如何庆祝春节?和汉族一样吗?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涉及哪些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
达斡尔族节日习俗
达斡尔族有哪些节日
春节:达斡尔语的“阿尼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第一天一早,女人早早起床,准备饭菜,男人则忙着烧香拜神。吃完春节饺子后,男人们陆续离开家,成群结队地去村里和其他村子迎接长辈。然后男女老少挨家挨户的互相膜拜。客人一进门,先揭开主人家的盖子,吃各家准备的蒸饼,夸谁的饼最甜,就是夸谁的饼最善良。一般新年祝福语会一直持续到第五天。节日前,女性应该赠送礼物,包装最好的烟叶、奶皮、蛋糕、冻肉等。给老人,亲戚和朋友。女孩们会在舞会上悄悄地把自己的绣花口袋给心爱的人。在“阿尼节”期间,女人们聚在一起跳舞,女孩们和纸人一起玩耍或者扔拐杖。男子举行赛马或曲棍球比赛。从第一天到第五天,有些地方,整个第一个月都不允许女性缝纫,以免一年内受到影响。节日期间不要哭或大叫,否则会不吉利。
布通节:俗称“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年画和对联,为神仙、娘娘神和灶神挂灯笼。给亲戚长辈准备礼物,饭前在大门口摆一大堆干牛粪,用来放烟花。晚上点起一堆牛粪,把肉、白馍、饺子扔在火上,以此向火神致敬,保佑人畜安康。大汉人认为烟花越轰轰烈烈,日子越红火,就想尽办法把牛粪堆起来。吃饭注意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家里每个房间都要点灯,每个王座前都要点香蜡烛。除夕夜有祭祖传统,没有牌位。殿的西侧放香,烧金、银、箔、纸供祭酒、奶皮、供奉先人的小吃,向西方跪拜,以示先人对孝的缅怀。祭祖后,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冻藏,方便正月随时下厨。也意味着来年会有更多的财富。到了晚上,大家都“养老”,预示着来年精力充沛。
黑灰节:正月十六,姑娘们一大早起来,就在锅底的黑灰上搓搓手,互相抹脸。这个习俗,第一,象征着好运和丰收,第二,认为这一天是鬼节,以避免鬼魂看到女孩的真面目,第三,十六年后人们开始工作。如果不早起,你会被卡在床上,被涂上黑灰来惩罚你的懒惰。
千灯节:农历10月25日是喇嘛教和黄色宗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去世的日子。因此,信奉黄教的达斡尔人在这一天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灯,带到喇嘛庙点燃。达斡尔族认为越点燃越吉祥。
达斡尔族其他节日
达斡尔族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年,与汉族传统节日大致相同。然而,达斡尔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特点。
在达斡尔族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的。在春节期间,达斡尔族被称为“阿尼”,第一个一岁。在除夕,他们称之为“布通”,这是春节最繁忙的一天。从一大早开始,女人打扫房间,贴年画对联,男人打扫院子,大年三十在大门外的正门堆成牛马粪堆放烟花。
年夜饭,肉主要是手工处理,要准备各种零食。晚上,10点
除夕之夜,众神、土地神、北斗七星和各种祭祀的神灵也要烧香磕头,献上各种糕点和酒,祈祷保佑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好运和安康。
元旦是春节的高峰期,人们争先恐后地早起吃早饭。天一亮,拜年的男人开始出门。来自同一个莫昆或家族的人,以长辈为首,按照辈分和年龄的顺序来到每个家族进行群体崇拜。男孩们跟随集体崇拜队,以抢夺每个家庭赠送的糖果为乐。第二天和第三天是妇女拜年和看望在外屯的母亲和公婆的日子。
春节是大汉尔人农耕、狩猎、畜牧的闲季,也是人们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的难得机会。男子有曲棍球、颈部比赛和赛马。晚上,中青年女性聚在一起,跳“Ruzigler”。春节期间,是民间艺人最忙的时候。应邀唱《五春》或讲故事是他们的职责。那时,从几岁到白发老人的孩子都会围坐在一起,欣赏传统的歌唱艺术。
这种节日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元宵节,达斡尔族人称之为“克钦”,是春节之后的又一个节日。14号的晚餐和15号的早餐很丰盛,仅次于除夕。正月十五过后,新的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出去打猎放木筏的,陆续进山,农民也开始准备工作。推荐阅读:仡佬族节日习俗
达斡尔族风俗介绍
以前喜欢吃小米大米,大麦大米。小米
子米有生、熟之别,熟米为煮熟炕干而成,用做干饭、稀粥或炒米;生米可直接做干饭,再拌上牛奶和白糖,香甜可口。民国初开始用粮制面粉,荞麦面可做面条、刀削面,“合洛”(用工具挤压而成的园面条)和烙饼。喜食肉、奶、鱼,通常将肉煮、烤或晒干食用,很少吃炒肉。喜用鲜奶泡米饭或面条,有时还将鲜奶加工成“黄油”或奶皮食用。老年人喜吃带牛奶和狍肉的燕麦和芥面粥。节日和待客的佳肴有“手把肉”、肘子肉、鲫鱼汤等。爱好烧酒和红茶,为家庭必备、人人享用的饮料。除食用地产蔬菜外,每户都制作韭菜花、辣椒沫、花菜等小菜,几乎每餐必食。有喜吃野菜的习惯,俗称“半年粮”之说。尤为柳蒿菜为最,洗净用开水烫炸、切碎后拌以猪油或豆油,再加芸豆和鱼等制成汤,十分香美。达斡尔族男女都好吸旱烟。衣着
清代,多用兽皮制作服装,后来改用布料制作。男女的服饰有所不同。男人的长袍用狍皮或棉布制作,下摆左右开文,外罩狍皮坎肩,腰束布带;夏天穿布衣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或戴草帽;冬季多穿各种狍皮缝制的衣服,头载用狍子或狐狸头部全毛皮制成的帽子,野兽的两只耳朵在头上竖着,每缝喜庆场合,兽皮帽上还用貂尾、灰鼠尾等装饰;皮手套的手背上配有吉祥结或云卷形图饰,腕部配项连形或绳索形纹饰。手指关节处配菱形或桃形图饰,十分精美,冬天脚穿“其卡米”(用狍皮缝制的高统软底鞋)。女人也穿长袍,每用兰布制作,袖口、领口、下摆边缘绣有花纹、两侧对称,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只有年节时才穿绣花绸锻长袍外面套坎肩。夏天穿白布袜,绣花布鞋,冬天也穿“其卡米”。老中年妇女有的还保留满族式的发吉。民国以来,其服饰逐步“汉族化”至70年代,达斡尔民族服装已为罕见,普遍着当代流行服装。不少男子喜欢穿军装。 推荐阅读:佤族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