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传统节日风俗_传统节日

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那么彝族人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传统节日和习俗会有相似之处吗?小编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彝族传统节日和习俗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浅析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彝族狂欢节:“火把节”通常在6月24日至26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的一个盛大节日。到那时,牛羊会被宰杀,祖先会被献祭。在一些地区,农民也会被牺牲,他们会互相盛宴,吃很多肉,祝愿全谷丰收。火把节通常持续三天。第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第二天,有摔跤、赛马、斗牛、赛船和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
夜幕降临时,人们挥舞着火把,在村庄周围蜂拥而至,越过山野,在彼此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整座山亮如白昼。按照彝族的习俗,把松香粉撒在火炬上,使火炬“砰”的一声成为灿烂的火花,升起一股清香,表现出一种美好的祝愿:晚辈向老一辈洒上敬意,祝愿长寿;长辈在爱抚晚辈,祝好运;同行互散,亲密友好;当年轻男女彼此散开时,就是爱情的开始。
节日期间,鲁南、龟山等地的彝族人演奏三大弦,跳起“阿西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火祭”仪式。节日当晚,在彝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火树银花永不夜”比比皆是,场面壮观。
//,易年
彝语称彝年为“Kus”,“Ku”的意思是年,“司”的意思是新年,是凉山、凉山彝族祭祀、庆典的传统节日。“Kus”一般选在农历十月,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彝族年是3天。彝族年的第一个晚上叫“觉罗吉”,过年的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多博”,第三天叫“阿普吉”。
珏罗基一家聚在一起,或者杀猪杀鸡,庆祝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
意思是过年,主要内容是祭祖。早上公鸡打鸣后,全村的人都会杀猪过年。过年的猪要按顺序从同村同村的年长或受人尊敬的家庭宰杀。猪的胆囊、胰腺和尿袋用来预测宿主家庭的好运或厄运。猪胆饱满,色泽好,胰腺扁平,无缺损,尿袋饱满,预示着人畜兴旺,家庭安康,来年五谷丰登。同时又分两餐:“社福”和“社民”。“社稷”主要是祭祖,取猪肾、猪肝、猪舌、猪胰,一起烹煮祭祖。“社民”是全家人的集体饭。吃了“社民党”,男人把猪肉切成条状,女人倒香肠。同一天,新鲜的肉和香肠挂在火塘上烧烤。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家庭的猪肥,让人吉祥,显示了主人的富裕。
//,多博
意思是在月初(即一个月的第一天)。早上鸡叫主人起床煲汤。心肺粉碎后,放入锅中烧油,加水,加入豆芽、干(鲜)笋等。做汤。早上,全家人都会享受美味的汤。早上,妇女们组织全村的孩子祭祀果树,这也是一种“社交日”仪式。每个孩子都应该带一个猪前蹄,一个精美的玉米蛋糕等。选一棵茂盛的果树,一个孩子会爬树陪树神。所有的孩子,在一个女人的带领下,祈祷树神结出更多的果实,让孩子们分享,并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意思是送走祖灵,下午煮猪肠青菜,给女人拜年,给家里的男人拜年。过完三天年,彝族人会拎着大的猪肉胳膊(一般分三、五、七块),等着公公婆婆用酒、糖、千层面、炒面、鸡蛋拜年。彝族人民沉浸在十月新年的快乐中。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自古以来,彝族人就非常重视过年,也很热闹。没有办法搞清楚彝族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凉山彝族新年的许多仪式都与祖先崇拜有关,整个节日充满了浓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竞赛节
古装节——彝族姑娘时装秀:楚雄益州有两个古装节。一个是永仁县智居村的古装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古装节,每年3月28日举行。
古装节为生活在分散的地方,几乎没有机会见面和相互了解的年轻男女提供了一个机会。女生能展示自己最好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装靠手工桃花刺绣,往往需要一两年才能做好一套西装。所以,谁的衣服多,图案好,谁就被认为勤劳能干,有精神
手巧的人。与赛装方式不同,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彝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饮食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彝族青年,女的长得像妮尾绿(一种美丽的山花)一样美丽。男的长得像金竹一样标致。推荐阅读: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彝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禁忌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宗教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19世纪末,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先后传入,但信者不多。推荐阅读: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