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文化的起源及发展_周易算命

《易经》占卜本身是迷信的,但《易经》对吉凶的解释却包含了当时对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学理解。总的原则是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未来,这是个好兆头;没有发展变化就没有未来,这是个不好的预兆。我觉得这种对《周易》的理解,是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最简单的辩证观点。虽然不完整,但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易经》自古被称为六经始祖。其余分别是《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文字记录。只有《易经》才产生于人类创造文字之前,用绘画来表达意义。最初只有两个符号——(阳)和——(阴)。按照数学排列组合规律,这两个基本符号只有八种可能的组合,这就是八卦的开始。这八种结合起来,就变成六十四种排列。阴阳代表“正”、“负”或“你”和“不”的相反含义。
历代记载伏羲为八卦,王文释六十四卦,传世,司马迁《史记》也有记载。今天看来,这个记录符合实际情况。伏羲时代是群婚制,没有固定的家庭,靠狩猎为生,生活资料来源不固定。所以人们想提前预测今天的收益。测量和预测是人类的进步,只有人类才有这种智慧。
伏羲是驯服动物的代表人物,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点。古代人没有名,就以神话人物对人类的贡献为名。种植物的神农,发明火的燧人,发明房子的游超,都不是他们的名字。人们以他们对团体的贡献的名义纪念他们。
阴阳是根据世界现象总结出来的概念。“取诸身近,取诸物远”,这是自始至终的对立统一。他们是不同的,但他们是相互需要的,不可分割的。这个想法很原始很简单,但也很根本。八卦以干为正面和男性的代表,代表进取、坚强、主动;坤代表女性气质,代表万物守恒、服从、顺从的本性。
最早的祖先崇拜“祖”字,“氏”的左边部分代表祭坛,右边部分是“和”,象征古代男性生殖器崇拜。考古发掘中有许多陶、泥、石制成的“和”,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源远流长。后来儒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加以发挥,使之神圣,并给予崇高的解释,直至明清。例如,清朝紫禁城的皇帝办公室叫干青宫,皇后住在坤宁宫,中间的寺庙叫交泰殿。
《易经》原本只有占卜图像。后来算卦的人记录下来,传下来的解说,叫《易传》。有十大类,附在占卜上。
《易经》从意象入手,对易图的解读有一个逐渐完善的传承体系。随着图像和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变化,形成了另一个部落,称为图像数易学,简称“图像数学”。经过图像数学在易图几千年的传播,古今中外已经发现了2000多部关于图像的通俗作品,而且现在还在不断涌现。
对所有事物的同情概念
《易经》哲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万物有交感的思想和事物必须颠倒的思想。
《周易》六十四卦中,天地是实物,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母,干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地有六子,分别是荀、甄、兑、李、阚、艮。
《易经》所谓“己”的某些卦,在性质上一般是交感的;所谓“凶”或不吉利的卦,一般是上下卦不交感。《易经》占卜本身是迷信的,但是《易经》对吉凶的解释包含了最原始的哲学
比如太卦()的形象是地球在天之上,其实应该在天之上。上升的杨琪和下降的殷琦象征着天地的同情变化。相反,负卦()的形象是天之上地之下,不会引起交感易位的变化。没有同情就没有改变,事情就没有未来,所以负卦不如泰卦。泰卦和负卦相反,一好一坏。吉凶祸福的基础是不变的,同情的,不同情的。它以宗教迷信的形式反映了极其简单的辩证观点。
总的原则是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未来,这是个好兆头;没有发展变化就没有未来,这是个不好的预兆。我觉得这种对《易经》的理解,是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最简单的辩证观点。虽然不完整,但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认为事情必须扭转的想法
极端相遇的想法是,当事情发展到极端时,就会走向相反的一面。《周易》以干卦为例。干卦有六卦。从下到上,第一卦和第六卦之间有六个层次和六个变化阶段。以龙为例,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的象征。龙从存在,变化到结束,是占卜的第五关。九五吉祥,九五至尊是最好的结果,但是最上面的第六爻是康龙的遗憾。
龙的变化说明一个事物从开始到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事情有前有后,有得有失。极端的话,他们会过渡到对面。
《易经》还提到“没有平坦的路,也没有可以走的路”,指出没有平坦的路,所有的路都有坑坑洼洼,东西都是圆形的,什么都不回去,这就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原则。这种观点在春秋时期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所以今天说人要有忧患意识,就是安全的时候考虑不安全,顺利的时候考试。
虑到不顺利,处在逆境的时候不要悲观,因为否极泰来。《易经》指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得不过渡到反面,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当初这个观念已经很可贵了。
今天看《易经》
首先要看到,不关心未来的人是短见的人,不关心未来命运的民族就没有希望。
有一些人出于爱国热忱,故意拔高《易经》,说电脑的二进位原理,《易经》早已提出了,电脑发明权不在外国,而在《易经》。我认为爱国精神是好的,可是这并不符合事实。用不科学的方法对待过去的传统文化,是错误的道路,不可取。
还有一种歪曲,比如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讲和谐社会,但不能说今天的和谐来自《易经》,而且《易经》本身的精神是对立统一中的不断进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歪曲古代《易经》迎合现在的政治口号,这是糟蹋了《易经》,曲解了古人。
中国的《周易》从一开始就有全局发展观的萌芽,天行健,自强不息,世界万物永远在变化,这是《易经》的根本精神。 全局观点是中国的特色,从日常生活里可以看出,比如在欧洲商店买东西,你买2.5元的东西,给他10元,他就先找5角,再找2元,最后给5元,从小到大找起;而中国正相反,同样买2.5元的东西,给他10元,他先找你5元,再给你2元,再给你0.5元。又比如外国人写信,先写门牌号,再写街道、城市、国家;而中国人写信,先写国家,再写省、市、街道、门牌号。这是两种思维习惯。中华民族习惯从整体到具体,这一点非常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