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文化历史_中华民族

历史上,保安族人民一直信仰伊斯兰教。很久以前,保安族人与汉族人、藏族人的交往形成了保安族人的现状。保安族的文化史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保安族的文化历史
保安族的历史渊源
保安族的起源可以概括为“一主多”,即保安族先民的主体是来自中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多元”是指驻扎在龙武河畔的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保安族先民),在长期的守边生活中,与不同时期迁入保安区的回、土、撒拉族、汉族、当地藏族等民族不断交流、互动、通婚,融入保安族,形成多元。
根据14世纪的史料记载:伊朗历史学家志费尼写的《元史》、《蒙古秘史》、波斯历史学家拉斯特写的《世界征服者史》等。程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至1225年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占领70多个城市和地区。每次占领一个地方,就强迫当地工匠去蒙古军队服役。“10多万工匠和艺术家与其他人分离,儿童、妇女和儿童沦为奴婢并被赶走.蒙古人结束了花奴之战,掠夺驱赶奴隶,抢劫屠戮,血腥镇压,然后将工匠分给居民,送往东方国家”。
成吉思汗于1225年回到中原,军队中增加了大量从中亚国家招募的伊斯兰教徒。1227年,他占领了贺州、周涛、吉石州(今甘肃吉石山、循化、铜仁、青海贵德)。为了巩固这些新统一的地区,蒙元两军组建了一支由保安祖辈工匠参加的“谭马赤军”,派往青海省铜仁县宝安区。他们既是士兵又是工人,还在从事工匠的生意。
据“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47年)统计,保安站男女各1000人。”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官方文献中提到“保安站家族”。在我看来,信奉伊斯兰教的有色人种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他们也在这里与不同的民族生活和交往了300多年。他们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文化模式和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共同经济生活;以清真寺为中心,以军车系统为地域方圆,他们形成了共同的地域空间“哲玛蒂”——社区;形成了不同于汉语、藏语、土耳其语、蒙古语的共同语言——宝安语;形成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经济相结合的共同经济生活。因此,在16世纪中期,保安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族共同体。
保安族的历史沿革
元朝以来,蒙古人开始进入西北藏区。13世纪中叶,随着“西域亲军”的东进,原先保安人员居住的青海铜仁地区成为过去的交通大动脉。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铜仁龙坞镇附近设立“保安站”,建成保安城。并成立驻军,指挥管理我同事的十二个家庭。
从明末至清初,宝安地区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各民族聚居的“四寨”,即加萨尔、念都湖、乌屯、宝安。宝安人主要生活在龙武河畔的宝安市、下庄、加萨尔,被称为“宝安三庄”,划归渭河国民警卫队。当时宝安社会发达,人口增加。
雍正七年(1729年),因土千王虎拉夫抗清,川陕总督岳钟琪调贺州副将镇压,保安堡兵被革职,由总经理代替,归西宁镇管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隶属循化营,属兰州政府管辖。
咸丰、同治初年,保安市的清朝地方官员利用水利灌溉进行竞争,挑拨离间,当地荣窝寺和封建领主的压迫,迫使保安人东迁。先迁居青海循化三年,后东迁到甘肃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刘基地区。加萨住在大码头,宝安市的拓家住在梅坡,下庄的保安住在赣江滩,加马家的保安最后定居在高丽村。他们搬到该地区后,仍然继续使用他们原来住所的名称,称大墩、梅坡和干河滩为“安全三村”。清末至民国时期,宝安地区处于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的统治之下。1930年实行保险制度,地区分两险,各10险。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1年,与东乡、撒拉族一起,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小石山东麓建立了吉士宝安东乡撒拉族自治县。推荐阅读:阿昌族的文化历史
德昂族的相关历史方面
1唐代铁城山古城遗址元代“檀马赤军”和明初军营宝安村小河南麓铁城山,又称满乐海山龙屋河东,距黄安州政府驻地15公里。元朝时,保安总长驻扎在“古休息日”(大山),又称满乐海山。青干龙《史集》,《循化志》,青海省文物保护古迹,作者的社会实地考察。
2保安堡城墙和保安营房明万历二
年筑城,清营房300多间,现存几十间。保安镇城内村 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明筑保安堡,请设保安营,城内保安族“营伍”人占一半100多户。同治年保安族被困突围。清乾隆《循化志》《保安族古籍文存与文化形态》、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3 清真寺,堡城水窗眼(排水道)遗址 清同治三年九月,保安族从此洞突围。 保安镇城内村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清同治三年九月,保安族从水窗眼突围。清真寺址城内村一社王涛家周围。《保安族古籍文存与文化形态》、《中国保安族》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4
保安族“营伍人”古墓群遗址 关卡造林点路东。占地约50多亩。在保安村北500米关卡造林点路东。 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保安族“营伍人”古墓。公路以东侧坡地。笔者实地调查。
5 撒尔塔大庄古墓群遗址 公路以西,占地约60多亩在保安村北500米关卡造林点。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撒尔塔大庄保安族“马家仓、王家仓”墓地。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6 撒尔塔戎村庄遗址 “撒尔塔戎”占地270亩,有连片的宅院遗址。保安镇下庄村南片、保安大桥以西。隆务河东,保安镇,距保安堡遗址西南150米。公路东始到路西至隆务河滩 “马家仓、王家仓”保安族500多户的居住地,当地人称“撒尔塔戎”,同治三年迁走。清乾隆《循化志》、《同仁县志》、《保安族古籍文存与文化形态》、《中国保安族》。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7 脱屯堡残垣遗址 撒尔塔大庄村遗址东北片 保安镇下庄村东北角。 隆务河东,保安镇下庄村东北角明万历二年前的脱屯堡。《循化志》记载,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8 乎马拉撒(藏语:蒙古管辖的马家的地方)遗址 保安小河以南。元代马姓人的耕地。保安村铁城山下北片。一片耕地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 蒙古管辖的马家人的地方。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9 王兴沟遗址 清代“卓玛王家”王兴家族的业产 现保安村以南保安大桥北桥墩以东以西。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保安大桥北墩。王兴沟是大庄保安族王姓家族的业产,原先有房屋、果园和耕地。《中国保安族》中《关于保安族的变迁》,笔者实地、社会调查。
10 营伍磨遗址 保安族修建的水磨 隆务河东岸,保安镇下庄村西南。 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保安地段。保安族“营伍仓”的四处水磨和“官磨”。 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推荐阅读:鄂温克族的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