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同样的对待角度,同样的重视质量,也是直接教育的最重要条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致力于培养治国人才。在“德才”方面,应以“德”为先,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忠、礼、耻”,以“仁、义、礼、智”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时孝顺,弟弟出时孝顺。他们真诚地相信,热爱公众,亲仁。有余力就去学课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好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条件。
《论语》“知者不如知者,知者不如知者。”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乐趣,表扬优秀,批评懒惰。
(二)学习方法——学习的桥梁。
注重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多次称赞颜回。他主张“古为今用,新为今用”。他说:“时不时学学是不是不愉快?”并说:“知新复旧,可以当老师。”学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但是思考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教育思想3:严谨学习,把握规律。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知道。”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孔子的话,这就是孔子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他曾经说过:“李霞,我可以说,这是不够的;李嫣,我可以说,宋朝不够。如果文献不足,那我可以征。”我的意思是,我可以说夏朝的礼法,但其后裔齐国不足以证明;殷朝的礼法我可以说,但其后裔宋国不足以证明。这就是为什么关于齐、宋以及熟悉历史的先贤的资料不多的原因。如果信息充足,那么我可以用它来证明。这足以说明孔子在学术研究上严谨扎实的态度。
孔子在教育上的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指出,人的自然素质是相似的,性格的差异主要是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学远”)。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每个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教书无一例外”,创办私立学校,招收学生,打破奴隶主和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学而有余力则为官。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上的君子,君子必须有很高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弟子入则孝,出则孝,信则诚,爱众则亲仁。有余力就去学课文。”).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要求教师的教育观是“无课可教”、“以国济世”、“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儿童教育,启蒙教育。他教导学生要有诚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时不时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拓宽和深化新知识,“举一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是道德标准,“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丰富。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了一些方法,如s
他首先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别生气,别掉头发。”是指教师在学生认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地开导、开导学生。他也是最早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交谈和个别观察,他了解并熟悉了学生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德、言、政、文等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他从不厌倦学习,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孔子学说为五蠹之首,且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宋元评孔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
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孔
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
1.治统、道统合一论;
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
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
4.“经学即理学”论;
5.“六经皆史”论;
6.“中体西用”说;
7.“孔子改制”说;
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近代以来评孔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
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
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与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动。
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