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为什么会塌_考古发现

雷峰塔为什么会倒塌?真的是传说中的显灵还是愤怒?雷峰塔现在怎么样了?现在翔安阁给大家介绍一下雷峰塔为什么会倒塌的相关文章。
雷峰塔为什么会塌
分析雷峰塔为什么会倒塌呢?
一天早上,门外人来人往,成群结队的人涌向西湖,边走边聊,仿佛要去雷峰塔拿塔砖里的“金子”,发大财。我看到雷峰塔的三分之二已经被倾倒了,只剩下一小部分塔基。而且,看到它崩溃有点奇怪。雷峰塔不是向外坍塌,而是从塔顶向内坍塌。
所以下半部分还是完好的,可以看出原塔规模雄伟,气势非凡。只有塔基的面积有盈亩那么大,此时地面周围几十尺全是碎砖和废墟,一片狼藉。
仔细看剩下的塔基底层,还有很多拆了砖的洞。事后我觉得这可能就是雷峰塔倒塌的原因。——被长期试图淘金的人偷走,塔基松动。再加上岁月,风雨剥蚀,导致崩塌。
人一到工地就抢着捡砖,一手一个,力气大的三五个。砖块重六七磅,长约八英寸,宽五六英寸,厚两英寸。砖的颜色是绿色、灰色和光滑的,非常厚,形状简单。
但是反复检查,没有黄金。反而在砖的侧面发现了一个小洞,里面塞着一个小纸卷。
拿出来看。原来是一页佛经。这张纸是黄色的,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辨。据人说是《楞严经》的片段。
于是大家恍然大悟,所谓塔砖藏金的传说是佛经的“经”,谐音误传。真是伤“塔”。
那么,为什么要把经典藏在塔砖里呢?据说是佛教的规矩。佛像或宝塔完成后,佛经被分成许多页,藏在佛像的腹部或塔砖中,用作城镇寺庙或宝塔的财宝。至于雷峰塔砖里的经典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藏起来的,那就无从考证了。
至于白蛇,就更不靠谱了。《白蛇传》只是民间故事,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看雷峰塔倒塌,可以追溯到人心的贪婪,让千年古迹被毁。可惜西湖八景缺一景。因此,白蛇传说和雷峰塔下的黄金都是有事实根据的。其实雷峰塔完全是因为老人的无知。俗话说:“清平之末风起。”有鉴于此,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雷峰塔为什么会倒掉?
1924年9月,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终于倒塌。千年纪念碑消失了很可惜,但更让人失望的是雷峰塔倒塌不是因为风侵雨,而是鲁迅在文章《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乡下人迷信塔砖放在自己家里,一切都会平安幸福,所以挖这个挖那个,挖久了,然后就倒了。”所以他感叹:“只是因为微小的私利,他才愿意在完成的大事上偷偷加一个伤口”。
鲁迅的感叹,正是生态学家哈定所说的“公共财富的悲剧”。哈定举了个例子:假设一片草原可以养活50只羊,草原附近有50个人,每人养一只羊,这样供需平衡,草原和羊就可以永远存在。但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养两只羊,其他人不愿意被伤害,就会多养两只羊。羊很快就会吃光草原上的草。结果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导致集体灾难,这就是公共财富的悲剧。
心理学家Edney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个盛有十个金属球的碗放在几个大学生面前,告诉他们每个人可以随意拿碗中的金属球,每十秒钟,碗中剩下的金属球就会翻倍;如果这样重复下去,得到最多金属球的人就赢了。大家一开始尽量少拿或者不拿,等到金属球数量翻倍到相当数量,才是最符合集体利益的。但是大多数实验组,一开始都是有人抢着拿,有人立马就跟着拿。结果,不到十秒钟,大部分碗都空了。
为了避免这种因人性造成的短视和悲剧,我们需要三管齐下:在情感方面,一定要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对“我们只有一座雷峰塔”和“我们是一家”的认知可以压抑个人欲望;理性方面,大家要深刻理解“追逐个人利益最终会带来集体灾难”这个道理;在法律方面,应该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分享和共同管理配资资源的公约,以奖励支持者并立即惩罚违反者。
杭州雷峰塔是哪时候建的?雷峰塔倒塌典故
雷峰塔初建时,有十三层。(雷峰塔原计划为十三层宝塔,因财力不足改为七层,建成时只建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外面建有木质走廊,内壁刻《华严经》石头。塔下供奉着十六尊金铜罗汉。这座建筑很宏伟。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杭州,疑塔内有埋伏,烧塔,塔檐等木构被毁,只剩下赭黄色砖结构的塔身。从此就说塔砖可以祛病强身,底砖都挖出来了。最后,塔身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突然坍塌,从此“雷峰塔闪亮”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对雷峰塔进行了重建,并修复了“雷峰塔日落rdq”
uo;景观的决定,成立了省“双景”协调小组及办公室。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2001年3月11日,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出土了包括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等在内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轰动了海内外。雷峰新塔,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五面八层,依山临湖,蔚然大观。重建之后的雷峰夕照景区,占地面积8公顷,主要景观和设施有:雷峰塔、夕照亭、妙音台、汇文轩、放大光明阁、如意苑游客中心、藕香居餐饮点等,由杭州雷峰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管理经营。
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将重现。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游人登上雷峰新塔,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 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仅这一项花费就需2000万元,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采用铜制。值得一提是铜瓦,虽为铜制,却呈青铜色,与陶瓦非常相像。而且,这些铜瓦,还通过螺丝相互吃紧,不会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样易脱落。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黄妃塔),由(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公元975年所建。“雷峰”之名取自塔所处的夕照山之最高峰雷峰顶。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供奉物品,并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北宋宣和二年,140多岁的雷峰塔因战乱遭受第一次重创。南宋初年,外观已破烂不堪的雷峰塔,在宋兵与金兵以钱塘江为前线的拉锯战中,再次遭到摧残。
南宋庆元年间,官府决定对全塔展开重修,塔身由7层减为5层。重修后的雷峰塔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
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明嘉靖年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往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闻名遐迩。
但至清朝末年,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犹如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样岌岌可危。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终于轰然坍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借传说中禁锢白娘子的雷峰塔坍塌一事,一批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由衷欢呼。鲁迅特意以此为题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年10月28日)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年2月6日),针砭时弊,论述象征镇压人民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雷峰塔的倒掉,是历史的必然,表达他对未来理想文明社会重建与革新的向往。
徐志摩则是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雷峰塔的倒塌,流露了更多的惋惜之情,先后创作《月下雷峰影片》和《再不见雷峰》等诗歌,纪念古塔的历史和《白蛇传》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