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榄菊花展的由来_民居工艺

小榄人喜爱并种植菊花,所以有“菊城”的美称。古往今来,关于‘菊花’的赞美数不胜数,为这片盛产菊花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小榄人培育和扎菊花的传统艺术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尤其是扎菊花。小榄人技艺精湛,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而小榄的菊花联欢晚会,60年一届,10年一届,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菊花节以“自然、人文、花卉、菊城”为特色,以菊花造景为主要特色,突出栽培技术。形态各异的菊花美景,是岭南菊花文化的盛会。改革开放后,小榄镇充分利用菊花文化,每三年召开一次中型菊花大会,每年召开一次菊花鉴赏大会,使菊花展览成为展示小榄镇群众文化艺术的主要载体。
小榄菊花俱乐部是中国菊花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群众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历史文化价值高。同时,菊花因其高贵的品质而深入人心。传承菊花文化的小榄菊将在陶冶性情、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小榄菊花社发展至今,规模和大部分菊花技艺都传承下来了,但是一些著名的菊花品种已经失传,一些传统的菊花技艺被现代装饰所取代,菊花技艺的传人越来越少。
一、小榄菊艺及赏菊渊源
小榄人爱种菊花,历史悠久。相传南宋咸春九年,南雄诸暨巷的居民南迁,追踪胡飞的行踪。咸春十年(1274年徐佳),一些难民逃到诸暨巷小榄。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到处都是黄色的菊花,他们就在这里定居,耕种和建立自己的家园。从此小榄人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明代,小榄的菊花艺术十分兴盛,菊花的种植也十分普遍。据明代尚书李所作《两榄风景地势图说》一文,已有“五松六路三涯水,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诗词赏花村”等赞句,充分说明当时的小榄人对菊花艺术颇有研究,每年菊花盛开之时,聚三五知己品酒赏花已成为一种习惯。
清朝康熙年间,小榄菊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菊花的栽培上获得了一套系统的经验。据史料记载,此时从上海等地引进了新物种,增加了品种和颜色。农村的一些士绅、商人、官员之家,自由发文,逃避自己的野心,千方百计把他们送到槐耳篱,艺术之风、菊花之风过去盛极一时。此时,小兰已经获得了“小柴桑”的美誉。
清乾隆元年,小兰开始了“菊测”。乡亲们无惧霜雪,热爱菊花的气节,欣赏菊花的千姿百态和幽香。李露争奇斗艳,清乾隆元年(1736年)有菊花比赛。根据《香山县志》,菊花测试是收集村民种植的著名品种,建立一个奖励网格,并在菊花盛开时对它们进行评估。比赛期间,我们在乡镇祠堂前设立花棚,展示名花,异地评花,咏菊,推顶,决定名次。菊花的评价以‘三无’为标准,即不脱脚,不跨枝,不下跪;三丫六顶
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菊花会”规模扩大,改名为“黄花会”,将原来的菊花会改为小团体参加菊花会。当时,蓝翔所有的村庄都有陈设,每个村庄的菊花场不仅设置了展示菊花的架子,而且还广泛设置了花架、花房和花桥,也是为了好玩。光演技就有十几套。晚上装修,通宵,访客很多。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小兰举行大菊花大会,纪念先人定居的成就,并同意每年嘉庆(即每60年)举行一次菊花大会。同治十三年(1874年)、1934年和1994年,共召开了四次甲戌菊大会。
二、小榄"菊城"的由来
小榄又叫“程菊”,全世界妇孺皆知。很多人知道它起源于菊花,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称为菊花的。其实《菊城》是1959年的一次菊花展览传播的。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兰举办的第一次菊花展览。这家菊花俱乐部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菊花艺术,而且创造了新的造型风格。小榄人首次用菊花制作了一幅宽10米、高7米的巨幅壁画《和平鸽》,并用菊花艺术制作了巨大的标语和图案,同时展出了大量的大立菊、悬崖菊、塔菊和品种菊。虽然展览持续了七天,但观众接近30万。珠江电影制片厂还专门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叫《榄屑》。省内外一些报刊杂志大量报道了菊花俱乐部的盛况,小兰被誉为“菊花之城”
"。从此"菊城"花事日渐繁盛。小榄在菊花艺术上的独树一帜。让"菊城"誉满海内外的是1994年传统的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当时菊会布展范围达10公里,展出各种菊花82万多盆,菊花品种1568个,其中单株着花千朵以上的大立菊就有113盆,吸引了国内和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