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婚是什么意思_灵异恐怖

鬼婚是指死去的男女直接结婚,这种现象也是中国的一种习俗。鬼婚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冥婚是什么意思
关于冥婚:冥婚释义
娶死男女。
中国的另一个习俗:鬼婚
鬼婚是给死者找配偶。有的男生女生订婚后因为某种原因死了,但是还没结婚。当时的老人认为,如果不为他(她)结婚,他们的鬼魂就会恶作剧,让他们的家不安。所以一定要为他们举行一个鬼婚仪式,最后一起埋葬,成为夫妻,一起埋葬。还有,在男女家庭的田野里,不会有孤独的坟墓。其他男孩女孩还没订婚就死了。老人出于对孩子的爱和思念,认为自己在生前不能为孩子选择配偶,而应该在死后与孩子结婚,履行作为父母的责任。其实这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感情寄托。此外,在旧社会,人们普遍迷信坟墓中的所谓“风水”,认为一个孤立的坟墓的出现会影响家庭后代的繁荣。当时一些“风水先生”(古代称为“堪舆”)为了多挣钱,极力鼓励这种鬼婚。鬼婚经常发生在贵族或富裕家庭,贫穷家庭绝不会从事这样的活动。
冥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鬼婚在汉朝之前就有了。由于鬼婚耗费社会人力物力,毫无意义,所以被禁止了。《周礼》云:“不葬不婚。”但是这种趋势一直没有消除,甚至有一部分直接表现在统治者身上。比如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曹冲,十三岁就去世了,曹操就把死去的甄小姐聘为曹冲的妻子,一起下葬。
宋代,鬼婚最盛行。根据康的《昨梦录》记载,如果一个未婚男女去世,他们的父母会请“鬼媒婆”来说亲,然后占卦。得到卜仲的同意后,他们会各自进行鬼冢,举行婚礼,将男女葬在一起。
《元史列女传》:“孩子死了没有老婆,或者要求把死去的女人的骨头埋在一起。”《明史列女传》还包含:杨去世,未婚妻去世;刘伯春死了,他雇的女人也死了。后来,他们葬在一起。
到了清代,随着贞节的加强,这种女子下葬的习俗仍然很流行。直到清末,封建礼教才在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消失。
明末清初,京津地区仍有鬼婚习俗的残余,也有个别家庭嫁死人的“喜事”,称之为“立尸骨”,男女两姻亲,称之为“尸骨”。早年,这种“婚礼”式的婚礼是在晚上举行的。有时候,人在安睡的时候,被大街小巷的鼓声吵醒,原来是“造骨造尸”。背着纸轿子,单鼓单号单唢呐演奏。其他人不用这种形式,但还是用八抬大轿子,还有所有金光执事。原来,他们只娶了一个女人的照片。20世纪30年代后,在"文明婚姻"仪式后,一个西方乐队领路,后面的四个人抬着一个影子亭举行葬礼,里面有"新娘"的照片。
中国的冥婚仪式是如何的
鬼婚的仪式从来没有形成规则。虽然鬼婚被认为是喜事,但是红白的礼仪是混杂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意见。因此,鬼婚礼仪的形式差异很大。现在,将详细描述一个典型的鬼婚仪式,以供参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冥婚都是这样进行的。
一般来说,鬼婚也要媒人介绍,双方都要经过传送门岗,在寿堂结婚,拿到龙凤岗。
发布多为一次性,没有大小决定。男方送女方的礼物有一半是真丝足和金银财宝;一半是纸皮、棉花、夹子和单衣,还有两双锦盒,里面有耳环、手镯、戒指和发夹。在
女方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面作品。发给男方后,只会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展示半天,有的只会在男方医院周围携带一周,也就是被领头的鼓乐送到附近的广场焚烧。
以上仪式在鬼婚中并不总是举行,但婚礼仪式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建造温室、招待亲友、点亮门前轿子的好日子。在Xi的房间里,“100%”的神是专用的。在对面的炕上,有一张矮桌子放着“新郎”的照片或牌匾,前面有几盘苹果和龙凤饼。还有一朵上面有丝带的大红花:“新郎”。
在女方的闺房里,也像以前一样提供给新娘的图片或牌匾,下面有一朵大红花,上面有丝带,上面写着“新娘”几个字。
轿子到了女方后,送行的妻子取下“新娘”的照片或牌匾,娶妻的妻子接过来,放开轿子。这时,“新娘”的父亲和母亲将不可避免地
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有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不是冥婚的起灵仪式也是如此)。
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此穴,进行“夫妻”并骨合葬。
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