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代表什么_农历历法

冬至节气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个时候,古代人会把它当成春天。冬至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代表什么
冬至节气是什么,冬至代表什么意思
冬至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至”、“龙年”、“除夕”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归观测太阳,测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2日之间。
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南端,几乎直接在北回归线上(南纬23 26)。这一天,北半球日照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的白天最短,越往北,白天越短。比如中国最南端的——曾母浅滩(北纬2 33 '),白天11小时59分,海口约10小时55分,杭州10小时12分,北京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 58 ')只有7小时34分。冬至后,夜空中的星星完全被冬天的星星取代,“进入第九年”从冬至开始。此时南半球正处于盛夏。
更常见的是,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至到了,吃饺子。”在南方,我们吃饺子,但也有例外。比如山东滕州,冬至习惯叫数九,在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流行,意思是祛寒。
冬至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龙节”、“除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其实来自一个国家的首都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就开始用土归法测影,并在洛邑测其在世界上的位置,决定其在土中。这在当时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举动,但却成为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到23日之间。
冬至作为节日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此后一直存在。周历的第一个月是夏历的十一月。所以周朝正月等于公历的十一月,拜年和过年没有区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正月才与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庆祝“冬至节”从汉代就有了,盛于唐宋,此后一直存在。从冬至开始,传统的“数九”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九是极数,是最大、最多、最长的概念。九个九,也就是八十一,是“最大但是”的数字。古代汉族人认为,冬至第9981天之后,春天一定到了。
冬至是北半球最宝贵的一天,也是夜晚最漫长的一天。对于北半球所有地区来说,冬至也是全年中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而言,冬至当天只有9小时20分钟,太阳高度只有26 42’。冬至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晚上变短。所以俗话说“冬至面吃完,每天长一条线。”。冬至,开始“数九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冬至,有一个
《周礼春官神仕》:“冬来神鬼。”目的是为了祈祷和消灭全国的流行病,减少饥荒年的饥荒和人民的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当时我两岁。十一月,甲子到了冬至,日历是我自己系统推的。天子近泰山,十一月,甲子冬至庆神堂,每次修习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分,百官无为。”我们还应该选择“人才”,玩吹笙和“黄钟定律”来庆祝。
唐宋时期,冬至和年初都被强调。南宋孟渊《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首都最关注这个节日。虽然很穷,但在这一年里,更容易得到新衣服,准备食物,享受祖先。官方关上门,庆祝交流,就像过年一样。”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1月15日,西藏精神终于被隐藏,极其。”“童威”
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推荐阅读:大暑是什么意思,大暑代表什么
冬至节气历史渊源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推荐阅读: 小暑是什么意思,小暑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