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有什么传统节日_传统节日

你知道姚的节日是什么样的吗?瑶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你自己独特的节日有哪些?你知道瑶族有什么节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瑶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瑶族的节日盘点
1.民歌艺术节
瑶族有许多民族节日,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如王磐节、春节祭祀、大牛节、歌厅、帕家节等。因为节日人多,米饭一般是用木头蒸,而不是用铁锅蒸。这种大米香气更浓。每个节日。瑶民还得闹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有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和各种蔬菜。有些地方,瑶族在4月8日煮黑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湖南省县的瑶族姑娘们在野餐会上吃花和蛋,做花,吃花和糖。当女孩们在吃花、鸡蛋、糖果和鲜花时,男孩们不允许偷看,违者将受到惩罚。
2.歌厅节
“弹歌堂”节,又称“弹希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弹歌堂”是瑶语的音译,意为庆祝丰收。也是青年男女用歌找朋友的节日。每三到五年举行一次,通常在秋季,10月16日左右,持续三天零九天。
“弹歌堂”是八排瑶族人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规模最大、最隆重。据《广东新语》记载,“隆冬十六日,朱瑶在田里劳作完毕后,到庙里开会,庙里叫歌厅。男女一起跳舞唱歌,自由结婚。礼仪很简单”。由此可见,定于农历10月16日举行的瑶族“弹歌堂”是一个传播历史、庆祝一年辛勤劳动和丰收的传统节日。
歌厅可以分为大歌厅和小歌厅。大歌厅三天九天,十年一届,小歌厅一天,三年五届。举办大型或小型歌厅由不同排的人决定,但时间定在农历10月16日。这一天也是所有瑶族人的共同节日——“王磐节”,甚至中国南方的八排瑶也被称为“弹歌堂”。节前的六七月,家家户户开始积粮、大豆,催肥猪、牛、鸡、鸭。“永公”、“公教主”、“公师爷”等长辈必须事先聚在一起,商定歌厅的费用,然后摊派捐款和物资,修缮排内的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和各家祖师爷的塑像,为歌厅购买酒、肉、香等物品。
家人提前通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去上排玩。同时,宰牛杀猪,杀鸡鸭,磨豆腐,做年糕,酿米酒,招待四方宾客。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瑶族人民的“歌厅”也有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内容。在歌厅的日子里,姚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早上敲三次钹,然后鸣锣,鸣笛,敲鼓,迎接传统的节日。
歌厅的第一个仪式是“神游”仪式。三把土枪鸣响,扫清道路,然后村上最权威的人姚派的一位老人鸣响锣,带领百姓过马路,进行连环阅兵。老人身后跟着两个大男人,双手捧着一根有枝叶的竹子(碗厚三尺长,所谓“竹”)。玉米袋、稻穗、花条、彩色丝带等。挂在竹枝上。竹后有摘偶像队,其次是手鼓队、锣鼓队、唢呐队、男声队、女声队、童声队,还有手持长矛、大刀、三齿叉、猎枪等兵器的狩猎队,威武、摇摆、载歌载舞,四处游逛
流浪结束,大家先分享食物和酒。喝多了,大家就来“歌堂坪”来“讴歌跳舞”。这时,姚牌的姑娘们都穿得整整齐齐,脖子上戴着银戒指,头上串着一串珠子,上面还有野薏米,她们来了,在葛平的上空排好队。一是司仪走进歌厅中央,高声歌唱,大家齐声歌唱,歌声震山。后来,年轻的瑶族男子三五成群地来了,头戴红布头巾,身上插着白色的野鸡羽毛,穿着满身的衣服,腰上挂着长长的鼓,对着姑娘们吆喝,载歌载舞。一般来说,先催你唱,再唱质疑歌,再唱第一遍歌和亲昵歌。女生和对方的问答,生动的类比,幽默的段子,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充满乐趣。未婚男女倾吐心声,借此机会选择一对好夫妻,很热闹。
穿越国家和政府是“歌厅”的中心环节。目的是为了纪念祖先迁徙到瑶山的艰辛历程。他们把36根竹签放在格塘坪上,放在彩纸上写下永州、道州、荆州等标致。竹签每两米插一根,形成一个正方形。到时候族长和老师会跟着两个钟声,念经开路,然后长鼓队、号角队、锣队、男声队、女声队会排好队,围着竹签(州府)转。每个州府都会转九周,就像古代战争中的行军阵一样。场面壮观。
瑶族传统节日
讨论
寮皈节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 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讨念拜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推荐阅读:壮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瑶族干巴节文化
“干巴”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节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农历二月下旬各村寨的瑶族人民便忙碌起来,商议节日活动的内容,然后各村分头准备。上山狩猎的村寨,负责修理枪支、冲火药、打码子,做弓弩等。下河捕鱼的村寨也置鱼网、鱼叉等器物。
节日这天,天刚蒙蒙亮,原商定上山围猎的村寨的成年男子,手持火枪、弓弩,带上耙耙等食物,上山围猎,老年人和妇女则在家中宰鸡杀鸭,染制各种糯米饭,舂耙耙,准备酒菜。男子上山获得的野物,拿回来分配时,人人有份。要是获不到野物,就会被人们取笑。
尤其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所轻视,因此上山狩猎的“门胞”总是不辞艰险,千方百计地捕获野物。原商议下河捕鱼的衬寨也在黎明之前出发,男女老少结队而去。捕到的鱼虾,也按户分配,共享节日的欢乐。
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味扑鼻的糯米花饭,用当天的猎物或鱼,美美地饱餐一顿,但或多或少要留下一部分,挂在火炉边上,烤成野味干巴,用以招待最亲近的人。晚上,男女青年围在火炉边,唱起动人的谣歌。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洁(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洁”(《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推荐阅读: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