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危险的村庄:郭亮村在哪_奇闻异事

你知道中国哪个村子最危险吗?在河南省,有这样一个村子,也被称为最危险的村子。村子里有各种各样危险的古道、冰窑奇观和著名的石头。同时也被日本宇田影视公司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那么中国最危险的村庄:郭梁村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国危险的村庄:郭亮村在哪
河南省郭亮村
郭亮村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北60公里太行神深沙窑乡,与晋城市灵川县古交乡昆山村交界处。海拔1700米,83户,共329人。郭梁村位于千壁悬崖上,地势险要,风景秀丽。它以独特的水景和险峻的峡谷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太行之珠”。
东汉末年,连年饥荒,加上地主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百姓苦不堪言。太行山区一个农民的儿子郭亮领导着他的部门
饥饿的人们分手了,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人心惶惶,屡次出兵镇压,但都因山高路高而失败。后来,他采用了封官许愿的方法来引诱他们。当时,郭亮的一位将军周军向政府投降,被任命为“当日将军”,带领官兵镇压。寡不敌众,郭亮不得不退到西山绝壁,却被周军围困,断了粮草。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把战鼓和山羊挂在树上,羊踢来踢去,日夜击鼓。与此同时,郭亮命令士兵们从山后用绳子把悬崖绑下来,安全地转移到一个自然村(现在的“逃生站”)。在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人们为了纪念郭亮而建造它时,把它命名为“郭亮”。
郭亮村大多数人姓郭。沈家元末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打扫京都,把沈家送到青海苦役。途中,沈逃出山西。全家几百人把大铁锅砸了,家家分块铁锅各奔东西。希望明年全家团圆,所以叫“大锅神”。当时有一小部分沈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隐居在郭梁村。纵观郭亮,只有沈明福在60年代参军后离开了郭亮村。每年夏天,村民总是遭受山洪和山体滑坡的袭击,房屋倒塌。然而事后,村民们却痴情地建立起了“新家”,坚守着,吸取着先人的前味和气息。
1972年,在沈明新的带领下,13个村民卖掉山羊和山药,筹集资金购买钢锤和钢档。1977年5月1日,在没有动力和机械的情况下,用锤子和锤子在绝壁上钻了一个5米高、4米宽、1300米长的石洞,即——郭亮洞。为此,和其他村民献出了生命。这条陡峭的走廊被日本宇田影视公司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关于中国最危险的村庄:郭亮村申氏的源头
郭梁村的主要村民沈家从何而来,其祖先是谁?这就涉及到历史上沈家一个著名的故事:“破壶认祖”、“破壶分宗”。故事起源于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十里亭镇上沈庄村。在今上沈村东南6里的村,有沈的祖坟。在祖坟上,原来有一块清朝宣彤三年(1911年)的石碑。碑前刻“沈祖坟”,碑后刻“元代太祖墓志”。墓志铭详细记述了这个发生在元末明初的奇特故事。元朝的祖先是铁木真(成吉思汗),他是个名人
(《元史太宗本纪》)窝阔台死后,儿子贵由成功出汗。成吉思汗让窝阔台继位可汗,却溺爱幼子老爹,把重兵交给他当监军。贵由死后,托雷的儿子蒙蒂依靠父亲的强大力量赢得了大汗的职位。孟兄死,弟忽必烈继位。忽必烈广泛吸收汉族人才,建立了以邢台人刘为首,以郭守敬、张仪、王勋等“紫金山五杰”为核心的参谋机构。1260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元朝。元朝的辉煌只持续了一百年,就此崩溃。
1368年,朱元璋在亳州起兵,然后率军进攻元朝首都北京。出逃到北方的合林,被明军追杀。王陆,山西泸州窝阔台的后裔,“岳璟”,作为一个元朝的老人,知道一旦正面遇到朱明的军队,他的生命将处于危险之中。岳璟知道,属于老爹体制的元顺帝,逃到漠北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而且他们在中原生活了几代人,习惯了中原的生活,不愿意回到冰冷的漠北。岳璟于是带着家人先避留在军中,然后潜入江州一带。匿名的日本家庭很快安定下来,新的灾难随之而来。朱元璋的将军徐达,听说山西绛县有一大家子人,九子十八子。怀疑他姓袁,所以一路追杀。
>曰璟有十八个儿子,依次名为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另外,还有六个女儿。为存宗嗣计,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曰璟把十八个儿子叫到跟前,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改曰姓改申姓,并将自家的一口大铜(铁)锅摔为十八片,让众子各执其一,他命四子文美留守绛县保护眷属,其他兄弟远走他乡,如日后相见,以锅片作为团圆相认的凭证。这便是后来称作“铁锅申”、“锅片申”的来历。为了躲避明兵的追杀,众子随着逃难的人群,颠沛流离。曰璟公率长子文秀东行至直隶沙河县城西便隐居下来。因申姓日繁,现称“上申庄”,后有部分迁到三王村;二子申文端隐居在今石家庄井陉县申家岭村;三子申文正隐居在今邢台市威县中章台,后有子孙迁北章台;四子申文美迁永年县申庄,后有子孙迁石碑口、陈庄等村,还有子孙迁至邢台县麦地湾及邢台市区申庄等村;六子申文平隐居在今邢台市内丘县;七子申文智隐居在武安市矿山村;八子申文惠隐居在邯郸市魏县一带;九子文法迁威县东柏悦村;十三子申文临隐居在今潞城县天贡村;十六子文瑞迁内邱黄釜村,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十七子申文宪隐居在磁县申庄村;十八子申文义隐居山西潞城,后到洪洞,后伴随着汉人的移民浪潮由洪洞迁在邯郸涉县段曲村,后有子孙迁神头、申庄、东达、后峧、马布等村。此外在江苏吴县、山东福山县、山西潞城县天贡村、河南省延津县、濮阳县、河北邢台麦地凹、鸡泽县焦佐营等地均有十八子的后裔。(上述迁移情况有各地保存的《申氏家谱》、《申氏家乘》等为证。)
于是,在明朝朱元璋对元朝皇室后裔斩尽杀绝的政策下,成吉思汗的后裔、窝阔台后代从山西潞城逃亡到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改姓申氏,隐居藏匿起来,并在各地繁衍生息,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大事件。分散于各地的申氏家族因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数百年的共同生活,已和汉族完全融合。申氏家族的子弟苦读儒家之书,积极参加科考,代代都有学优登仕者。仅明清两朝,永年申氏家族就出了七位进士,二十名举人。他们为官,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为民,诚实守信,扶危挤困。为农,勤于农桑,男耕女织;为文,著书立说,教化地方;从医,悬壶济世。他们的事迹,州、县、府志多有记载。特别要提到的是,留在山西潞城的十三子后裔,善于经商,早期以盐铁为主,中期开始多元贸易,铁业、丝绸占主导,后期以手工业制品为主,到明代中叶发展到七、八代时,在河南、晋中、晋南地区势力强大,申家潞商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潞商衰败后才有了晋商的兴起。在郭亮村游览,见到宣传资料上说:“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锅,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分析这则资料,可以看到,现在的郭亮村人同样是因元末明初“砸锅认祖”、“破釜分宗”事件而迁移隐居到此地的,属于“铁锅申”、“锅片申”的一部分。(只是个别方面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有些是错误的,如,申氏从南京被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从山西逃离,方位就不对,不能成立。)虽然现有资料还有些欠缺,但郭亮村的申氏来源于元末明初的那次“大迁徙”,其祖先与沙河上申庄等地的申氏一样,同为成吉思汗,是可以肯定的。(风水www.azg168.cn)
中国最危险的村庄之郭亮村全方位解析
1、太行山深处,二百米垂直的悬崖上的郭亮村,600年来,就靠720个台阶的“天梯”攀登,这天堑之村仅与陵川的锡崖沟相距不足十公里。郭亮村是一个纯朴的石头村落,在这里寻不着一丝文明入侵的痕迹,几十户人家依势座落在山坳里。
2、海拔1700米的高度,自有绝对的气势
3、望而生畏,令人眩晕的观光台
4、这位仁兄,为了摄影具备了献身精神
5、蜀道难,这里比蜀道还难
6、郭亮村人民的愚公精神,比他的海拔还高
7.十三个郭亮村的汉子,用五年时间打通一条长1250米的挂壁公路。
8、画面右端的挂壁公路,是村子现在下山的路
9、卖了4000只羊,卖了山药,卖了山上的树,一个人一天一毛钱的伙食。
10、没有电力,没有机械,十三条汉子用钢钎、铁锤,用力气,用血汗,硬是凿出一条全村发展的出路。
11、郭亮村头的一棵老梨树,迎客松一般欢迎前来的人们。
12、十三条汉子其中的一个,现在改行做小买卖
13、村子房屋的建筑依旧保持明清时代的风格
14、石砌的房屋,幽静的小院,怎么也想不出是在海拔1700米的高处。
15、小楼依旧笑东风。简陋的设计,也许的现代化元素
16、一般人猜不出这是什么东东。一头大,一头小,里面藏着个……我猜想是石头打制的棺椁。还请专家或当地的网友指正。
17、高瞻远瞩,郭亮村百米高处,人们在俯瞰滚滚红尘。
18、远处“之”字形的路,是挂壁公路出来下山的路
19、我们站在顶天立地的绝壁悬崖上,不由的赞叹那些顶天立地的太行山人,赞叹当代愚公不屈不挠的精神。
20、海拔1700米的绝壁之上,加上瀑布的美感,便是高山流水的韵致,太行明珠的风情。
21、去河南下山的路,挂壁公路的起点
22、那矗立的绝壁,那屹立不倒的精神,永远留在心中。
太行山中的明珠:郭亮村
郭亮地处太行山腹地,景区的发展是近十几年来的事,不像黄山、张家界等为世人所熟知。
郭亮村最大的奇迹是横穿太行山脉的绝壁长廊:郭亮洞
在未打通郭亮洞之前,要进郭亮村必得穿行太行大峡谷,走天梯,天梯十分险峻崎岖,遂使郭亮村成为与世隔绝的山中村落。
1972年村内挑选了13名硬汉组成施工队,在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全村老少的共同帮助下,用了五年的时间打通了一条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的隧道。
郭亮绝壁与太行山断层同属砂质沉积岩,硬度达到8.3级,整个隧道全凭手工打造,困难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