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侗族的民风民俗_民俗礼仪

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侗族一般生活在黔桂湘交界处。那么你对侗族的民俗了解多少呢?我们来看看侗族的民俗。
关于侗族的民风民俗
关于侗族的民俗
侗族民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其周边的从江、榕江两县的侗族社区,特别是黎平的窑洞(在当地被称为“侗族民歌之乡”)。两次去山洞听侗族民歌,印象最深的还是春节二人转。
歌对歌是大歌的主要演唱形式,每年在当地举行多次,春节是最盛大的,每个部落一个歌对歌点,全村七个。村里最大的安冉部落有七八十名男女歌手参加歌唱比赛。男歌手主要来自这个部落,女歌手都是从其他部落请来的,在当地被称为“讨好女孩”(部落之间经常会交叉,互相邀请)。受邀的女歌手大多打扮得花枝招展,年轻活泼,都穿着全新的民族服装。
演唱点位于“卡房”(“公房”)一楼吊脚楼。吊脚楼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火塘,上面有一个烤铁架。吊脚楼的一边是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水果和糖果,是部落村民自动捐赠的。
唱歌开始时,男女歌手坐在壁炉周围的长椅上。外面的女歌手先唱,然后这个部落的男歌手来接。歌声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没有指挥,没有伴奏,只有一个领导,但可以唱出很多声音。据说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唱歌持续一周(正月初一——正月初七)。唱歌期间,这个部落很多中老年人和小孩也来看热闹或者帮忙唱歌,卡房内外人山人海,整个村子沉浸在一首大歌里。
侗族专家吴定国介绍,侗族人痴迷于大曲。民间素有“讨要赔偿,为竞争买单”之称,侗语的意思是“米能滋养身体健康,歌能滋养心灵”。他还告诉我们,侗族民歌正在全县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牛场选在村子附近的一个河流洼地里。
斗牛期间,河对岸到处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人群。参加比赛的斗牛有20多对,都是又胖又壮,而且都有一对锋利匀称的大犄角,大犄角的顶端也有铁皮做的护角。
斗牛持续三个多小时。斗牛开始前,会举行一个简短的踏堂仪式,即由10人以上组成的乐队在斗牛场周围围成一圈,边走边敲锣打鼓、打芦笙。踏上大厅后,随着三声铁枪的声音,斗牛开始了。每次有两三对斗牛,一对结束,另一对补上,三四对一直留在场上。据说斗牛比赛是在主人同意的情况下自愿结合的。一般都是强强联合,弱弱联合,一次只能打一场,最后的冠军往往需要几年的战斗才能产生。我发现很多斗牛在出现的一瞬间就互相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如果实力相差很大,一方很快就会被打败;而那些势均力敌的,却不为对方让路,要连续打几轮。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势均力敌。他们打架时,不仅“叭.“哔哔”的撞击声经常发生,但相互僵持的场面也经常发生。每当发生这种情况,牛的主人包括群众都会发出欢呼声和欢呼声,整个斗牛场就像一个喧闹的战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双方斗牛不分胜负需要重开时,双方的牛主要同时用绳子拉对方的牛,用这种方法保护自己的牛,体现公平原则。如果他们不小心给自己的牛b造成伤害
侗族的节日——四月八
在山麓的东村,“四八”前后的植棉活动,都沿袭了新婚女婿帮助丈夫劳动生产的习俗。这种生产习俗已经演变成一个供年轻人社交的娱乐节日,具有各种民间特色。棉花种植日,新郎新娘带着新来的小伙伴,准备好咸鱼咸肉咸蛋,包好糯米在山里吃午饭。在棉田里,芦笙手合奏笙曲,小伙子深翻细翻,姑娘们种下了粪肥。路走完,插满蛋壳的树枝,象征棉花丰收。这时,丰盛的午餐准备好了,在地上举行了野餐。有的村子还带狗或鸡鸭到地里宰杀、喝酒,还有煮糖粥庆祝节日的习俗。午宴结束,年轻人高兴到天色已晚,方在笙曲说笑回家。晚上,女人宴请丈夫的伙伴,姑娘们都来陪她,大家唱歌喝酒。植棉活动激发了年轻人的工作情绪,播下了爱的种子。推荐阅读: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贵州的敬老习俗
黔南侗族的老人节定在春天。节日期间,村与村之间的异性老人在斜坡上相遇。节日的早晨,A村的老人带着芦笙向B村出发。益村女老人陪贾村男老人走上“老人坡路”
quo;,他们各自寻找自己过去的相好,谈论往昔友情,倾诉当家后的苦衷。到了中午,集体进餐,食罢尽兴地唱歌。 推荐阅读:关注藏族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