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般吃什么传统食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它不仅是扫墓祭祖的庄严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旅行、享受春天乐趣的快乐节日。一般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那么清明节一般吃什么传统食物呢?
1、青团子
清明节吃绿饺子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清明节方式,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和清明节。其实绿水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一些绿草汁,拌入糯米粉中均匀即可。有些地方可能会给绿色的饺子添加一些馅料,而有些地方可能不会。一般做绿饺子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直接把绿饺子放在蒸笼里蒸。
2、艾粄
有些地方可能会在清明节的时候选择吃艾瓒,但可能有些客家人比较熟悉,因为这种艾瓒是属于清明节的传统美食。清明节的客家人会选择采摘一些新鲜的艾叶,放在清水中焯水,然后把艾叶捡起来,准备好水,切成块。然后,用艾草的开水搅拌,与糯米粉和艾草粉混合。面团调和好后,将自己准备的一些馅料放入面团中,做成圆形面团。然后放到蒸锅里蒸20分钟左右再吃。
3、暖菇包
过清明节的时候,有些地方会选择吃一些暖暖的蘑菇包。事实上,这种食物属于当地的传统菜肴,在泰宁普遍流行。在泰宁,你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摘一些暖菇来做暖菇包,但有些地方会选择直接用暖菇粉,但都有清明节吃暖菇包的习惯。
4、馓子
清明节,中国南北都有吃痱子的习俗。“三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酥脆细腻,在古代被称为“汉酒”。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和吃冷食的习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不流行了,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痱子却深受世人喜爱。汉族地区流行的痱子有南北之别:北方痱子量大且免费,以小麦粉为主料;南方痱子细腻细致,以米粉为主料。
5、鸡蛋
根据民间习俗,清明节吃一个鸡蛋,一年四季身体都很好。清明节吃鸡蛋的由来,是因为先秦时期有些地区有禁火的习俗,很多天禁吃寒火。熟鸡蛋是这个时期最好的食物储备。这一天清明节可以吃蛋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一种是“雕蛋”。彩绘彩蛋可以吃;而“雕蛋”只是为了享受。
6、子推馍
子推模,又名老模模,类似于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用鸡蛋或红枣包装,顶部。顶端长满了花。面粉是用面团做成的小笼包,形状有燕子、昆虫、蛇、兔子或书房四宝。圆形的“紫图墨”是为男性设计的享受。已婚女人吃“梭包子”,未婚女孩吃“抢包子”。孩子们吃面条,比如燕子、蛇、兔子和老虎。“大老虎”是专门给男生吃的,最受男生喜欢。
7、薄饼
厦门有句话叫“清明吃煎饼”,意思是清明节的家人扫墓后会聚在一起吃煎饼。现在闽南大部分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煎饼的时候,一般喜欢放点脆皮海苔,煎蛋,或者在煎饼的外皮放点辣酱。趁热吃更美味。包裹在里面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农场的幼苗会茁壮成长,六种动物也会茁壮成长。有的地区还认为吃芹菜韭菜包的煎饼会让人工作更努力,寿命更长,家族生意更红火。
8、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和青岛很多家庭都吃大葱和蛋饼,意思是聪明。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此外,青岛还有人以前捏面粉花,叫蒸小燕,吃白面鸡和鸡蛋。意味着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来了。清明节早上,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鸡。他们眼睛明亮,不会生病。许多学生应该带鸡蛋给老师,以示尊重。
9、朴籽粿
制作蒲子散,首先将蒲子散的叶、果(仁)捣碎,再与大米勾兑成粉,然后发酵加糖,最后用陶模或梅模蒸熟。一般有梅花型和桃型,有的叫碗发酵桃。蒸出来的种子都是草绿色的,都张着嘴笑,总给人一种春天的奇妙感觉。它是浅绿色的,很甜。据说吃了还能消暑祛病。
>10、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11、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12、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13、子福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14、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15、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16、乌稔饭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17、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18、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着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是什么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