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什么传统特色食物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多种民俗杂糅为一,存俗内容丰富。蒸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流传。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你还吃什么传统食物?
1、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粽子有许多形状和品种,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尖三角形、正方形和长形。因为中国各地的风味不同,主要有甜的和咸的。
2、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很流行。用磨碎的雄黄酿造的白葡萄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作解毒剂和杀虫剂。所以古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子等数百种昆虫。“善能杀百毒,治百害,制百毒之法。人仰其名,入山虎狼伏,入河避百毒。”。
3、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黄武”的习俗。黄武指黄鱼、黄瓜、鳗鱼、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一般用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还有其他说法说咸鸭蛋可以用黄豆代替。农历五月,江南被称为五月黄月。
4、茶叶蛋
江西南昌的端午节有煮茶叶蛋和吃咸蛋的习俗。当地人还把鸡蛋、鸭蛋、鹅蛋染成红色,用彩色网袋包装,挂在脖子上,希望孩子们平安吉祥。
5、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延边朝鲜族的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年糕。打年糕是将艾蒿和糯米放在一根木头砍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头打出来的年糕。这种食物具有民族特色,可以增加节日气氛。
6、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农村,端午节吃大蒜蛋。一起吃大蒜和鸡蛋,当早餐。有的地方做蒜蓉蛋的时候会放几片艾叶。早餐吃大蒜、鸡蛋、煎包,据说可以避开“五毒”。
7、煎堆
在福建省晋江地区,家家户户在端午也吃“炒堆”,是将面粉、米粉或红薯粉等食材混合成稠糊状。相传,端午节之前,古代闽南有一个雨季。人们说,上帝把洞刺穿了,想“弥补天空”。端午节后,雨停了,人们说要补补天。这种吃法习俗就是由此而来的。
8、油糕
端午节吃油饼是陕西省蓝田县的传统习俗。油饼是用上好的热油面,裹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猪油,然后在油锅里炸制而成。油炸油饼金黄,外酥内甜,让人垂涎欲滴。
9、黄鳝
端午节前后,鳗鱼肉是一年中最嫩营养的时候,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效果最好。所以民间有句话叫“端午鳝争参”。
10、艾馍馍
端午节吃艾草可以杀菌驱虫,抑制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所以很多地方的米粉或者面粉都是用艾蒿发酵蒸的,味道又甜又软。
11、面扇子
端午节吃面的扇子在甘肃和宁夏很受欢迎。当地人把发面做成扇形。有很多层,每层都撒上胡椒粉,表面揉成各种图案,再染上颜色,很漂亮。
12、薄饼
在闽南和温州的部分地区,端午节也有吃煎饼的习俗。煎饼用面粉做成糊状,铺在一个又大又平的铁锅上,做成半透明的圆月状蛋糕,卷上炒豆芽,瘦肉丝
据说端午吃五红可以驱五毒,可以辟邪,避暑。但五红的含量因地而异,这些食物的共同特点是煮熟后是红色的。五红至红苋菜、龙虾、红油鸭蛋、烤鸭、鳗鱼。
15、五白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水乡,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只茭白、白斩鸡、白豆腐、白切肉、白蒜头。
16、咸鸭蛋
虽然很多人平时也会吃,但是端午吃咸鸭蛋可是有寓意的。古时候5月被重置为毒月,吃咸鸭蛋是为了避五毒,五毒是指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
17、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因为端午节一直有五毒之说法,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端午节做麻花的习俗,因为麻花也叫麻糖,这一天让小孩吃麻糖来粘嘴就不会说不吉利的话,以保安康,也是为了祝愿我们的生活甜蜜美好。
18、百根
百根,就是各种端午前后才能食用的草根树皮的统称,有茴香根、鸡刺根、小红蒜、重楼、何首乌、理肺散、满山香、牛膝、当归、牛蒡子根、天冬………这些生形色各异、疗效不一的“药根根”,组成了云南独具特色的端午“百根”。每逢端午节,云南普洱、思茅地区的大街小巷便开始摆满了种类繁多的百根。
采摘好的百根和本地土鸡炖煮,风味独特,并没有药材常有的苦味,反而十分鲜香。端午食用百根鸡汤,应该和古时候西南一带的瘴疠环境有关,选在端午食用,也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一年中毒瘴最重的时候,和其他地方要驱五毒是同样的道理。
19、馏米
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馏米是风靡于山西太原、晋中、吕梁等一带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美食,因工艺考究、营养丰富、文化深厚,三晋儿女千古年来一直作为赶集、庙会待客、婚丧嫁娶早餐、端午、腊八的核心美食。
20、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同样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象征的意义则或者南人有别。吃子就算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代表子孙繁殖,有人而且认为猜疑抗御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态就像蛇)。吃茄子则可抗御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