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传说,除夕的习俗,你知道吗-

除夕是指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与农历正月初一相连。“除夕夜”里的“除”字是“去;晚上表示“交替”,除夕表示“月穷年竭”。人们应该抛弃旧的,迎接新的一年,去掉旧的,在新的一年里用新的来代替。因此,这一时期的活动围绕着去旧迎新、消除灾害和祈福。除夕的由来是什么?除夕有哪些习俗?来和小编!一起看看
一、除夕的来历传说
大年三十,又叫除夕,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等等。是每年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另外,就是去除的意思;晚上是指夜晚。除夕也是辞旧迎新,一元复新,万象更新的节日。清明节、中原节、重阳节这三个节日,是我国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它经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人们对此非常重视。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卫生,迎接祖先回家过年,给他们送年糕和三样祭品。
农历的最后一天叫“除夕”,那一夜叫“除夕”。自古以来,除夕夜就有熬夜、守年夜饭、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已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和世界各地华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个关于年份起源的传说。据传说,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受到最凶猛的野兽之一的威胁。这种野兽叫做年,它捕捉所有的动物作为食物。到了冬天,山中缺粮,它就会闯进村庄,猎取人畜,百姓终日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奋斗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和噪音。所以到了冬天,人们在门上挂红木板,在门前烧火,通宵打闹。那天晚上,‘年’闯进村里,看见家家户户红光火光,听见震耳欲聋的响声,吓得跑回山里再也没出来过。夜幕降临时,人们互相祝贺,并通过装饰、饮酒和宴会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冬天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红纸对联,打电动灯笼,敲锣打鼓,放鞭炮,放烟花;夜,夜守夜;第二天,一大早互相祝贺。这代代相传,就成了过年。年夜饭的高潮是长辈在年夜饭后发‘压岁钱’。然后就是贴春联和门神,关门。第一天早上才开门。接下来,一家人把年龄保持到凌晨。除夕的灯整夜不灭,俗称“光年”。
二、除夕的习俗
1、守岁
中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俗称“年年”。守年夜饭从吃年夜饭开始,要慢慢吃,有的人要吃到深夜。守除夕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晋周朝《风土志》年发现的:除夕,各相送人,称为“喂年”;酒菜邀,叫“不老”;老少一起喝酒,祝你圆满,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黎明,这叫“守岁”。
2、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光。除夕之夜,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围坐在桌旁吃团圆饭
除夕夜南北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意思是带老带新,同岁生孩子。还有,因为白面饺子的形状像银锭,所以桌子上的上菜锅象征着“新年发财,卷成锭”的意思。有的人包饺子的时候还包了几个开水消毒过的硬币,说谁先吃谁能多赚钱。
3、贴门神
起初,门神是用人形的桃木雕刻的,挂在人们旁边。后来被画成门神贴在门上。传说中的申屠和雷宇兄弟专门掌管鬼魂。他们有的守着传送门,大大小小的邪灵不敢入门。唐代以后,出现了秦琼、尉迟敬德为门神,关羽、张飞为门神的绘画。一户一门偶像。后人往往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消灾迎福的美好愿望。
4、贴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述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节期间,城市和农民
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5、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6、燃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7、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小编先在这里给大家拜个年,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除夕夜,紫微黄历网也准备了新春活动来为大家送福利,各种红包优惠大大的有,想了解详情,请戳>>2018年新春助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