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

9月9日是重阳;放纸鹞,线长。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登高祈福,秋天来看菊花,贴山茱萸,祭祖饮酒,祈求长寿。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
重阳节起源于神仙崇拜,始于古代,流传于西汉,盛于唐以后。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证,在古代,秋吉有举行丰收节和祭祀祖先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年9月庄稼收割时,古人向皇帝和祖先献祭,以感谢皇帝和祖先的仁慈。这是重阳节作为秋收祭祀活动的最初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和习俗结合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主要部分一直延续到今天。崇阳祭祖的民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一起,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传说,重阳是元帝的黄金时代。现存的重阳风俗文字记载,最早可以在《吕氏春秋季秋纪》找到:“(九月),家人奉命宰杀,农事准备收割,提到五种事。藏族皇帝的书都收藏在神的仓库里,只有尊重才是必须的。这一天,大皇帝,品尝祭品并向皇帝报告。”可见当时秋天庄稼收割的九月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动,以感谢皇帝和祖先的恩情。这是古代重阳节作为祭祀活动的原始形式。与此同时,还有大型的餐饮活动,这是从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宴会发展而来的。祭祖、求寿、饮酒宴等。这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火”的仪式。“大火”(Antares)是古人用来确定季节性生产和季节性生活迹象的时间坐标。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轨迹和位置,将黄道附近的占星术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在东方,角、脊、屋、心、尾、尘盘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占星术(黑龙七夜)。春耕之初,东方夜空中黑龙七夜开始缓缓升起,最先露出的是璀璨的龙头——蛟苏;夏天庄稼长,黑龙高挂南方夜空七宿;秋天庄稼收割,黑龙七夜开始西退;冬天什么都藏着,而黑龙七夜藏在北方地平线下。到了秋季,大火隐退,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天的来临。因此,在大火隐退的秋季,人们应该举行相应的仪式来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祀火神的仪式逐渐式微。虽然很难知道古代祭祀的情况,但从后世江南一些地区重阳的祭灶习俗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古代习俗的痕迹。
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象、历法等人文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尊重道德、礼仪和音乐文明的深厚文化内涵。重阳节历史悠久。在古代,北方和南方有不同的习俗。先秦时期各地的习俗还没有得到整合和传播,重阳节的习俗也很少有文字记载。现存的关于重阳节习俗的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吕氏春秋》年《季秋纪》,其中包含了古人祭祀皇帝的活动
重阳风俗盛行于汉代,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各地文化交流使风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包含了古代重阳节求寿的习俗。《西京杂记》年,西汉朝廷官员贾说:“九月九日,佩戴山茱萸,吃散饵,喝菊花酒,使人长寿。”这是文字资料中最早记载的重阳节求寿习俗。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来的道士)追求长生不老,收集药物服用的影响。也有说战国时期重阳在一些地方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只是宫中的一种活动。
唐朝时,重阳节被指定为官方节日。从此,宫廷和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在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活动。据记载,唐德宗施立年间(780 -785),农历九月初九被正式列为全国性节日,重阳节被列为“三令节”之一。
到了宋代,重阳节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还记载南宋朝廷“八日造九排”,等待第二天的盛大游乐。
明清时期,从明朝初一开始,明宫的太监们就开始一起吃花饼庆祝。9日,重阳皇帝也亲自去万岁山攀登,享受秋天的胜利;到了清朝,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此“除暴安良,招财进宝”。
随着现代的发展,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中国政府将9月9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结合,使这个传统节日成为尊重、爱护和帮助老年人的新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日。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重阳节充满了生机
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