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节不同的特有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民间节日,是集祝福消灾、欢庆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民间节日。由于地域文化不同,许多地方有不同的独特风俗习惯。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东北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有除夕养老的习惯。除夕之夜,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我们只包了几个硬币(现在人们讲究卫生,所以用花生或其他坚果代替。),谁吃这种饺子,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好运。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有些水果冷冻后味道不同。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众所周知,最纯的梨是冷冻秋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刚摘的时候又酸又涩,人们就摘了,直接放在树下,上面盖了一层叶子。冻秋梨酸甜,汁多。
龙灯试图祈求四季都有好天气和好收成。龙是五兽之首,龙灯节是东北正月十五节日活动的高潮。绑龙灯,画彩磷,画龙须,抱龙珠,插彩旗,点蜡烛,舞龙灯舞龙,满城游行,希望得到龙的祝福。
云南
像汉族一样,过年也要在云南贴对联。但对联是各种红纸剪成的图案。不仅“写”的方式不同,粘贴的方式也是独特的。除夕夜,全家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拿着一副自制的春联,唱着立脚点《祝年歌》,依次贴在院子外面、菜园里和田野的角落里。因为贴着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宋联”。
拿到工资是女儿的福气。云南的元旦清晨,每个新婚妻子或大姑娘都会提着水桶,捧着三柱香,唱着歌,走到河边,把香放进去,把包着红纸的硬币扔进水里,挑第一担水给全家人喝,祈求全家人身体健康,好运连连。
福建
闽南的过年习俗与城市不同。农村农民房子多,门多。除春联外,门两边应放两根贴有红纸的甘蔗,称为“门蔗”。方言“甘蔗”接近“家”,表示进入一个好的局面。大厅里的餐桌上摆满了隔年的饭菜、年货和蛋糕,插上了用红黄纸扎的“春枝”,这意味着多年来食物充裕,发了大财。
大年初一出门,厦门人都要拜玉帝,这叫“祭神”。早晨,我们用鲜花和水果敬神,中午,我们用祭品和一碗春饭敬神。春饭是在白米上插红纸做成的春花。“春”和“剩”是福建话的谐音,春饭是“一年以上”的好颜色;
漳州初四,名曰“婕妤”。除了去庙里烧香,还要准备一个叫“推荐盒”的糖果蛋糕盒,供神降临大殿。
浙江
浙江省婺城县,大年初一被称为“青田蚕”,用一根长长的竹竿燃烧。并点亮电线杆上的天灯,直到3月3日。宁波第一天应该吃豆粥。晚上关门前,再把“关门枪”放下。绍兴过年用“茶碗”招待客人,里面有橄榄和金桔,用茶蛋招待客人,叫“抱锭”。
运河元宵节给水乡增添了许多新年快乐。运河元宵节起源于唐末宋初。浙江是最著名的地方,不仅有陆上灯笼,还有水上船灯、船灯和水上灯。在元宵节期间,我们坚持我们的愿望,观看表演,享受在灯笼上解谜和享受小吃。商人聚集在街道上进行体育锻炼
广东潮汕地区的人出门拜年前总是带一大包橘子。每次去亲戚家,都要给大橘子,不管多少,一定要复数,然后说点祝福的话。落座后,亲戚会用潮汕功夫茶招待,离开时还大橘子。“所以,一天下来,你会发现早上还有几个潮州橘子出来。”因为广东人给大橘当“大吉”,回馈是礼貌的。同时,在第一个月,大家要看好自己的口袋,避免让别人掏钱。“中饱私囊,意味着今年要‘掏空’”。潮州的春节饮食包括菜饼、烂圆、发酵面包、炸管、乌锅汤。在第四天的第四个晚上,每个家庭都要点上一盏灯,准备一箱水,这叫做“等待上帝的水”。正月初一,东莞祭神,糖煮芋头,人称“富贵有缘”。
广东
过年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高跷队舞龙舞狮,但是广西有一种特殊的过年方式,就是跳鸡跳春牛。在新年那天,通过舞动鸡的绿色
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的幽默舞鸡歌,使主顾家喜笑颜开。
上海
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湖北
在湖北农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饭的时间就各异,这一习俗可能您怎么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点多钟就开始合家团圆了;姓高的,则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开宴;那么姓余的呢?年饭时间定在天快黑的六点钟;姓杨的,则只能在晚上十二点以后……
这里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来的楚国便到了“万径人踪灭”的地步,楚人已被追杀得成了一片哀鸿。看到楚地人口锐减,秦始皇便下令从九江一带(即今江西)移民到楚国去住,有的人是早晨到的,有的人是中午到的,有的人则是下午……人们为了纪念自己来到楚地,在吃年饭的时间上便以自己到达新居地的时间为准。
山西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壘旺火寓意年年兴旺。将煤炭垒成宝瓶状,里添柴火,外披彩花,上贴红字:旺气冲天。在除夕夜鞭炮齐鸣之时点燃,火舌兴旺,既御寒,又壮观,寄托了人们对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的愿望。
山东
宁阳县新年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新年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北京
踩岁有“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将芝麻秸铺于院内,踩踏出入,噼啪作响,称为踩岁。此举最早是为了防盗,后来演变成“踩祟”习俗。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要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现在的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辽宁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儿女们这几天都会尽量在家帮忙,但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江苏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
成都人新年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重庆
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安徽
嬉与灯有“年年有余”之意。以竹架糊上锦纸,油彩绘上鱼鳞,鱼头书“王”,内置花灯,摇头摆尾,游走出行。百姓随其两侧,欢歌笑语,气氛欢腾。
陕西
陕西历史悠久,过年也有很多不同的习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种,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保佑来年顺利平安。“打醋碳”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相传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时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后姜子牙光临,诸神才敢落座受供奉。
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
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
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内蒙古
蒙古族人喜食羊肉,春节盛宴更是如此。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以示合家团圆。年夜饭时,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面朝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
藏族地区
除夕这天是要举行隆重的“跳神会”而且必须穿着艳丽的服装和奇形怪状的面具,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高歌狂舞,去旧迎新驱邪降福——没有人能比我们更凶!妇女们还会去河边背“吉祥水”吉人自有福啊,好运爆表,求的就是大吉大利。
挂经幡意在向天求福。新年清晨,藏族人民把印有佛经的经幡挂在树上或山顶,随风飘舞,犹如诵读经文,不停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全家平安。
新的一年的到来,你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要怎样才能迎接好运?想要获得新一年的好运气,不妨通过紫微流年运势来达成!这里有最全的运势分析和为你量身打造的助运提醒,助你趋吉避凶,掌握好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