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象、历法等人文自然文化内容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有哪些传说和故事?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天体崇拜,由古代端午节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节,黑龙中的七夜翱翔南方的中部,也就是龙飞翔的日子,也就是如《易经乾卦》第五卦讣告所说:“飞龙在天”。下午结束时,龙星同时获得了“成功”和“成功”,这是一个大繁荣的形象。
端午节,最初是由南方祖先创立的,是一个崇拜龙祖先的节日。因为据说战国楚人屈原5月5日跳汨罗江自杀,后来人们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一般来说,端午节源于古代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祀龙族先民的吉日,在夏季注入“祛病防病”的时尚,将端午节作为“邪月邪日”,始于北方中原,附带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内容。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习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节的意思是5月5日,和夏至一样。”段,古汉语有始有始的意思,叫“端午”或“初五”。《说文解字》:“结束是事物诞生的问题”,意思是结束是开始,所以五月初五叫“端午”。《岁时广记》说:“史静尘民以五月初一为终一,初二为终二,数为偶数五。”古人习惯以尾称呼五月初几。因此,五月的第一个中午叫做端午节。但端午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如赛龙舟、祭祀等习俗。
古人以天干地支为载体,天干载天之道,地支载地之道,立天干地支为天人运动的象征。古时候天干地支常用于历、月、日、时。根据甘孜历法,第五个月是“岳伦”,被称为“重午”,而日月也被称为“杨晨”,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
起初,端午节主要在南方的吴越周围传播,并作为图腾祭祀出现。古代祖先以“龙”为图腾,选择祭奠端午节,其实是祭奠当时龙族祖先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今湖北宜昌秭归)楚国丹阳人,春秋时为楚怀王大臣。屈原,本名平,字原,其实姓“糜”,不是“屈”。
相传屈原主张养才赋民,富于,主张合力抗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贬,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间,他写过《离骚》、《天问》、《九歌》等诗。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京都、楚国,屈原见祖国被入侵,心如刀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祖国。5月5日,他写完巨作《怀沙》后,投身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53]屈原投河后,当地群众听到消息,立即划船救援。为了悼念,人们在河上划船,然后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把饭团带到河里,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这后来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屈原与端午节最早的联系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吴郡的神话推理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经去世750多年了。从遗失的随笔《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少所作)可以看出,在徐东汉献帝的端午民俗中已经发现了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在屈原之后400多年。虽然很多端午节的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几千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人们“珍惜和哀悼,谈论他们的话语,以传递他们的故事”。因此,纪念屈原言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476年)纪念伍子胥的5月5日。
著名成员伍子胥,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火速前往吴国,帮助吴国伐楚。经过五次战争,他进入楚国杜英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何律死后,其子伏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
,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也有认为,端午节源于古历法“夏至岁首”。其实,干支历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斗柄回寅’为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二十四节气,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干支纪元是以立春为岁首。“夏至岁首”与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端午节有着什么样的寓意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各地特色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吃什么传统特色食物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