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

除夕是年底的最后一夜。除夕夜是一个老迈、合家团圆、祭祖的日子,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今年年底最重要的一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用鞭炮声告别旧年,用漫天的烟花庆祝新年。你对除夕习俗了解多少?
“年”的最后一天叫“年初”,那天晚上叫“除夕”。与新年首尾相连,意为“岁月不多,岁月渐晚”,是新年前夕,也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汇点。除夕通常在农历的12月29日或30日,所以它也被称为除夕。人死的那天,人们特别关注。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者收拾法院大楼,装点灯火,迎接祖先回家过年,祭祀年糕、三餐、三茶五酒。
除夕夜自古就有祭祖、守年夜饭、吃团圆饭、贴年夜红、挂灯笼等习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中国文化圈国家和全世界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夕作为一个年底的节日,起源于古代末年的去旧迎新、祭祀祖先的习俗。第一次提到“除夕夜”这个名字,是西晋周代所写的地方风光志《风土记》。后来又叫除夕夜前一天为小司,即除夕;除夕是一个很大的划分,就是除夕。根据《吕氏春秋季冬记》,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鼓驱逐“瘟疫鬼”。每年年底,他们都会举行一个“大葬礼”仪式。击鼓驱除瘟疫鬼魂据说是当时除夕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被称为除夕,但实际上,由于农历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12月30日或12月29日,但无论如何都是农历的结束。
除夕的风俗习惯:
1、年夜饭
除夕对中国人来说极其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告别旧的,迎接新的,吃团圆饭。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体现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爱护,使得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家庭团聚往往给一家之主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老人看了很多儿孙,全家都是家人。过去在照顾和抚养孩子方面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多幸福啊。年轻一代也可以借此机会对父母的好意表示感谢。
2、贴年红
年红是中国新年期间张贴的红色节日元素的总称,如春联、门神、窗花、年画和祝福。在中国庆祝除夕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俗,它维系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1)春联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作品,春联的最初形式是人们所说的“符涛”。春联又叫门联、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他们用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的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给节日增添节日的气氛。
2)窗花
在中国,民间也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节日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中国流行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展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饰得富丽堂皇。
3)祝福
有些人贴春联时,不得不在门上、墙上和门楣上写上“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福”字指的是吉祥如意,维系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愿望,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到了”“福已降临(到了)”。其实祝福是不能倒贴的。大门是迎接祝福的地方,祝福要贴对。倒贴祝福的地方一般是家里的水箱、垃圾桶、柜子。中国人还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种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兴旺等。
4)年画
春节期间,年画在城乡也很受欢迎,丰富多彩的年画给成千上万的家庭增添了许多繁荣欢乐的节日气氛。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们朴素的习俗和信仰,支撑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板印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题材,而是变得丰富多彩。
n
bsp;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5、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7、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8、看春晚
每年春节无论是干什么,总之一定开着电视打开CCTV春晚,不管是有没有人在看,否则这个春节好像是缺少了什么。
9、发纸马
除夕夜头半夜还要发纸马,意思是将各路神仙乘坐的纸马烧掉,发送回天庭,同时还要准备好祭天祭祀。
10、吃饺子
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杂陈的“饺子宴”。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饺子的形态甚多,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11、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想要获得新一年的好运气,不妨通过紫微流年运势来达成!这里有最全的运势分析和为你量身打造的助运提醒,助你趋吉避凶,掌握好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