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与传统风俗是什么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是传统的新年。俗称新年、新年、新年、新年、新年、除夕、除夕等。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各种庆祝春节的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热闹喜庆的气氛。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是什么?以下内容为你解答。
1、春节的来历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远古时代初的祈年祭演变而来的。万物以天为本,人以祖先为本,祈年祭,祭天造祖,返本。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其传承和发展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庆祝春节的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节日气氛活跃;这些活动的重点是去除旧衣服和做新衣服,迎接禧年,崇拜神和祖先,祈祷一个丰年。它们形式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底的第23或24个节日开始过“忙碌的一年”,新年直到第一个月的19号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通常要到农历正月十五才结束。春节是一个快乐祥和的节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是人们加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达了乡村亲友之间的家庭伦理,是维系春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髓。
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象、历法等文化自然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有两种原始信仰:对天地的信仰和对祖先的信仰。古代传统节日大多是在古代人民选择吉祥日子祭祀感谢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善良的活动中形成的。早期节日文化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谨慎追求未来、固本培元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祭祀活动蕴含着尊重道德、礼仪和音乐文明的深厚文化内涵。元旦(元旦)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和自然规律。
“年龄”的概念来源于古代历法,记载于《盘古王表》和《三命通会》等。“帝家开始立支之名,以定岁”。“隋”意为“社稷”(原始支系),又称“隋性”、“太岁”。60岁时,跑步周期为六十甲子(树枝树枝年表)。后人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将这套多音节年表简化为一个字,与《尔雅》、《史记》的简化分支记载形成对比。比如太岁拍于阴,单于毛,困于遁于子,赤于丑(念《尔雅释天》)。古人以天干地支为载体,天干载天之道,地支载地之道;在自然界,它就像,在地下,在人们的运气里;所以设置天干地支是为了保证人力资源的运气。天地定位,分支由时空决定,旬分支和旬分支结合形成60周历历元法。十二月建设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时代始于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东北方的“殷鉴”月,然后顺时针旋转,开始一年(年)的进程。阴位是后天八卦的位置,是岁末年初的方位,代表着岁末年初。比如《易说卦传》说:“艮,东北的占卜也是万物之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是一岁,立春是一年的开始。
古代枝历的制定为节日提供了前提,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新年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分支分支法的时代,阴定在正月,立春为年初,节为月初。春节是从年初拜年演变而来的。在古代,人们在第一年(年)耕作结束后,在新年伊始举行祭祀活动,向天地神灵和祖先致敬,祈求新年快乐。古代仪式的情况虽然渺茫难知,但从后世的仪式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古老而常见的遗迹;比如岭南的一些地区,就有拜年的习俗,从古代祈年夜的线索可以看出新年期间祭神祭祖的盛大活动。最初意义上的年初是指立春、立春,反映冬春交替。那一天,就像“斗柄归阴”,阴阳变换,阳与刺和谐,万物都在春天,意味着新的周期开始了。立春标志着一切的开始,标志着自我提升的意义,所以立春就是“年初”,也就是“元旦”。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深厚的中国文化,记录了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
现在农历“正月初一”在历史上被称为香格里拉、元日、三朝、正日、陈元、新郑、新元、元旦等;现在通行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概念,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春节”的概念是民国时期逐渐提出来的。民国时期引入公历,农历成为农耕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政部呈件中提到“农历新年应定为春节”。因此,春节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使用的是“民国”,1月1日是公历的开始;从1914年开始,夏历的第一个月开始
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民间传说
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或其它原因)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腊祭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有说舜继天子位,但“天子”之称谓最早始于春秋战国,于汉代才流行)、源于“万年青年创万年历说”、源于避“年”兽的传说等等。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了一些传说替代其本真起源。春节也不例外,也被附会了“避年恶兽”等故事传说作为其起源。其实,春节并非因“避恶”等故事传说而形成,这些荒谬传说是后世建构出来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传统节日重视信仰与祭祀活动,敬天法祖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春节并非是因故事传说而形成。
2、春节的传统风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 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新的一年的到来,你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要怎样才能迎接好运?想要获得新一年的好运气,不妨通过紫微流年运势来达成!这里有最全的运势分析和为你量身打造的助运提醒,助你趋吉避凶,掌握好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