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节日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都知道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节日?
根据吴俊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和宗敖的神话小说《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等。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都被一些依附于会议的传说视为“起源”。但经过实际调查,这些故事和传说诞生的时间远远晚于节日,是由后人构建的。纪念历史人物,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陈林、屈原等。学术界大多认为是后人发明了附会词。由于近代以前缺乏历史考证,关于各种牵强附会的由来的学说很多,又由于一些历史人物恰好与那一天有关,于是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的学说影响最为广泛。
现代历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的错误,因为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看汉魏文献可以发现,汉朝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充满了浪漫和激情,保留了南楚本土的楚文化,而楚文化的知名传人屈原,却没有留下汉魏以前端午节的记载,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节源于屈原的说法外,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莲陈丽林、王月勾践等的说法。
历史文学是艺术家留给后人的爱恨记录的纪念品。而讲究理恨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独霸天下的勾践、晋文公,又把慈悲心放在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介子推、东汉苍梧太守陈麟身上,于是把节日与汉魏以后的历史人物挂钩。有一种说法是5月5日纪念伍子胥(《曹娥碑》),也有一种说法是纪念金帝介子推(《琴操》)。当漫长的历史流入东晋时,受过战争洗礼的学者余于《会稽典录》年,5月5日被附为纪念曹娥,善良的庶民也把他们的同情献给了孝顺的女儿曹娥。
1、纪念屈原说
相传屈原主张养才赋民,富于,主张合力抗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贬,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间,他写过《离骚》、《天问》、《九歌》等诗。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京都、楚国,屈原见祖国被入侵,心如刀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祖国。5月5日,他写完巨作《怀沙》后,投身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屈原投河后,当地人立即划船去救他。为了悼念,人们在河上划船,然后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把饭团带到河里,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这后来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476年)纪念伍子胥的5月5日。著名成员伍子胥,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火速前往吴国,帮助吴国伐楚。经过五次战争,他进入楚国杜英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何律王死后,其子伏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在越南大败。越王勾践邀和,伏差答应。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南,伏差不听,吴被屠杀,被越南收买。谗言诬陷伍子胥,伏差信以为真,给子胥一剑,子胥死了。死忠、死敬的伍子胥临死前对邻居说:“我死后,就把我的眼睛剜出来,挂在吴京东门,看越军入城灭吴”,然后自杀了。伏差听到消息大怒,下令于5月5日将子胥尸体投入河中。所以根据传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当时一个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她的父亲并投河自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父亲淹死在河里,但她好几天没看到她的尸体了。那时,她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十七天之后,他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尽,五天后取出父亲的尸体。这是作为神话流传下来,再传到县衙巡抚那里,以致杜还为它立碑,他的弟子韩丹淳也作了祭文庆贺。所以根据传说,端午节也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4、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和清明节起源传说的主角,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介子推有关。根据东汉蔡邕钢琴作品《琴操》,端午节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的寓意是什么
你对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了解多少
端午节有什么特殊的习俗
端午节你吃什么传统食物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以及吃粽子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