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的风俗活动有哪些

寒露属于秋季第五节气。寒露是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冷逐渐增大,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感觉有点冷。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和活动?
1、吃花糕
因为天气越来越冷,树木花草很快就要枯死了,所以人们称之为“慈青”。1999年,还需要吃花饼。因为“高”和“饼”谐音,所以节日用的饼叫“重阳花饼”,意思是“步步高升”。花饼主要有“粗花饼”、“细花饼”和“钱花饼”。贴一些芫荽叶作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大枣、核桃仁等干果:3层2层的精细花饼,每层夹上更精细的果脯,如苹果、桃、杏、黑枣等;金钱花饼和精品花饼基本一样。但他们小,就像“钱”一样,大多是上层贵族的食物。
2、观红叶
寒露季节在香山看红叶,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也是秋游的亮点。秋风萧萧,黄叶红。寒露过后的持续降温,让北京的枫叶红了。金秋时节,香山染尽,山中红叶彩霞如花如画。
3、饮菊花酒
寒露接近重阳节,菊花盛开。为了消除秋燥,一些地区有喝菊花酒的习俗。这个习俗随着登山逐渐移到了重阳节。菊花酒是用菊花、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代称之为“长寿酒”。具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的作用。
4、登高
众所周知,爬重阳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因为重阳节是寒露节气前后,而且寒露节气气候宜人,非常适合登山,所以重阳节慢慢爬的习俗就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上升就是“步步高升”,“长命百岁”。古代的上升源于“避灾”。
5、吃芝麻
寒露,天气由凉转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此时,人们应滋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人们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芝麻相关的食物在寒露前后都成了热点项目,比如芝麻酥、芝麻绿豆饼、芝麻烧饼等等。
6、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的高潮。蟋蟀也叫“促织”。一般来说,听到蟋蟀意味着秋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提醒人们是时候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所以说“促织使懒女惊”。据记载,斗蟋蟀始于唐代天宝时期,南宋贾思道当政。上台后特别喜欢推广编织,写了一本书《促织经》。明朝宣德帝也酷爱斗蟋蟀,致使一只好蟋蟀要耗费数十金,天下之好,天下之坏。北京人大概是从明朝开始玩蟋蟀的。
7、秋钓边
在中国南方,这个季节是旅游、赏花、吃螃蟹和钓鱼的好时机。寒露季节,气温骤降,深水中的太阳已经无法穿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于是有了“秋钓”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