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对联习俗的由来与寓意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之一。它用工整、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出美好的形象,表达美好的祝愿。它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国新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把年红(春联和祝福等。)在他们家门口的台阶上,意味着春节正式开始。
每到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出漂亮的红色春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增加节日气氛。
春节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和对联。每到除夕夜(或29日,有些地区可能更早),家家户户都上街买春联,乐呵呵的自己铺纸泼墨庆祝春节,装饰屋内外的门。
春联的起源应该从符涛开始。根据古代传说,东海独硕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茶树,二神掌管千鬼。万一有麻烦,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春节的时候,中国民间就把这两个雕像画在桃木板上避鬼,叫做桃符。
后来,桃子符号被标准化,演变成长方形的桃木板,长六英寸,宽三英寸,挂在大门两侧。“桃符的体系是两三尺长,薄木板。大四五寸,画在白泽的塑像上,书左雷宇右申屠。或写春天的话,或祈祷的话,尤其是当你老了。”如果说画偶像主要是为了驱鬼辟邪,那么写春字主要是为了祈求幸福和好运。经过几次演变,形成了门神、年画和春帖、春联两条脉络。
五代时,蜀主孟昶亲笔题写对联《过年带余庆,过节庆长春》,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王安石的诗里有这样一句话“家家户户总以新桃换旧桃”。宋代桃符由红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明代,符涛被重新命名为春联。明代陈《簪云楼杂话》说:“春联始于。帝都金陵,除夕夜前突然传来消息:官宦家门口须加春联,皇帝出行时出现。”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代。
中国民间的春联习俗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春联真正流行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倡导有关。据清朝陈上谷写的《簪云楼杂说》,朱元璋在准备过年的时候,下令每家每户贴一副春联庆祝。最初春联是刻在红木板上,后来又在纸上改写。红木的颜色是红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联大多是用红纸写的。然而,寺庙使用黄纸,而保留系统(根据孝道)使用白色,绿色和黄三颜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丧后才用红纸。因为满族还是白色的,清宫春联是用白纸贴的,外面包着蓝边,里面嵌着红条。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逐一论述了春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春联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文艺形式。
春联的另一个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的时候每天贴上“宜春”二字,然后逐渐发展成春联,表达中国劳动人民对病房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