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个人资料,陈凯歌和陈红,陈凯歌老婆,陈凯歌作品

陈凯歌个人资料,陈凯歌和陈红,陈凯歌老婆,陈凯歌作品
中文名:陈凯歌
陈非凡
别名:陈爱格
性别:男性
国籍:中国(持有美国绿卡,在他和前妻结婚时获得)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籍贯:福建长乐
出生日期:1952年8月12日
身高:186厘米
十二生肖:龙
血型:A型血
配偶:妻子陈红(1999年结婚,两个儿子出生在美国)(前妻孙家林、洪晃)。
职业:导演
研究生院:北京电影学院
工作地点:北京电影制片厂
代表作:《黄土地》《霸王别姬》《浪漫的月亮》《荆轲刺》《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
主要成就:
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东京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陈凯歌资料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195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执导过《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无极》等电影,多次获得国际大奖。陈凯歌仍然是唯一一位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导演。
国籍
关于陈凯歌和他的妻子陈红是否应该入籍美国的问题,陈凯歌在2009年8月中国守望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中说,他“不会入籍,也从未入籍”。但他承认自己在美国有绿卡,但并不认为获得绿卡(永久居民身份)是国籍变更。
婚姻生活
陈凯歌和陈红是圈内所有人羡慕的“甜蜜情侣”。结婚十年,他们的婚姻无比幸福,事业相辅相成。陈红新书《梅兰芳》中,电影《一望无极》是拍摄前后录制的;同时,陈红描述了与陈凯歌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以及作为母亲的幸福生活。我不喜欢用“维护”这个词来形容婚姻。如果婚姻中使用“赡养”一词,婚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一直在理解凯歌的说法。两个人婚前都有自己的花园。结婚后,花园变大了,而不是变小了,所以今天。就这样,我们的婚姻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好。
12月4日,陈凯歌最新力作《无极》在北京举行《西藏山夜》全球首映庆典时,当陈凯歌谈起他的妻子、也是这部电影制片人的陈红时,陈凯歌颇为浪漫:“在公众面前,我们通常不会谈论彼此的善意。但是今天我要拖一句话:‘牵着你儿子的手,和你儿子白头到老’。我想牵着她的手和她过一辈子,白头偕老。”
星路历程
1970年,陈凯歌参军。
1974年复员。
1976年,在北京电影加工厂工作。
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自1984年以来,执导了《赵氏孤儿》、《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等作品。
《风月》只是把故事当做一个外壳,通过时空的发展表达作者对土地和人民的纯爱。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都有深刻的内涵。《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人物的统一,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性、哲理性的统一,展现了陕西高原淳朴、苍凉、深邃的民俗风情,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色、农民命运的思考。该片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他获得了六项国际大奖,包括1985年在瑞士举行的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银豹奖。
90年代陈凯歌出了《黄土地》,和之前的风格大相径庭。影片借助几位京剧演员曲折的人生和命运,对人类生存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进行了哲学探索和诠释。这部电影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东方人文主题获得了八项国际大奖,包括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2005年,中日韩明星在陈凯歌创作的古装电影《霸王别姬》几乎在口碑上落败,也对陈的演艺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8年,陈凯歌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京剧艺术上,并执导了反映京剧大师们的传记片《无极》。不知道这部已经升温的电影是否会给他带来新一轮的荣耀。
陈凯歌的成就在于他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本体和人的生存状态。他善于分析历史和传统对人的精神的制约和影响,表现人的复杂性,同时又着眼于不合理的不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电影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智慧的人类存在的关注和向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底,表达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和审美追求,调动各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厚重而犀利、平和而刺激的电影风格。
2010年,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上映。
2012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将代表mainland China角逐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
也是陈凯歌导演第四部“冲奥”作品了。创作特点
哲理性
在第五代之前,中国好电影的标准是好故事基础上的人物性格化,而陈凯歌则把好电影树立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电影充满了思辨色彩,在传统的故事层面上加了象征或隐喻。
像《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都展示了“特定的时期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使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从这一点上看,陈凯歌更像一个电影哲人,他的电影是“优美”和“崇高”兼优的艺术精品。
文化性
与其说陈凯歌的电影是艺术电影,不如说他的电影是文化电影。陈一直在他的电影中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他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全面的,更具批判性,也更凌厉。
电影性
陈也具有第五代导演的共性,对电影语言的开拓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从他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中便可以看出来。《黄土地》的空间造型感很强,也很极端,最典型的构图是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一块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
与霸王别姬
陈凯歌电影事业的巅峰之作,从《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以凝重深沉的电影语言呈现着自己独有的镜头世界。然而《霸王别姬》是他最灿烂的一次歌唱,看罢全剧,你会禁不住长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整部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仿佛戏里戏外不分情境的纠缠挣扎。少年程蝶衣无论如何不能抗拒自己是男儿身的意识,在师傅近乎严酷的责打命令中硬声声改口说出了一句“我本女娇娥”,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命运即是一种注定。
没有人怀疑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连他自己都承认很难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转牵挂。舞台上的生动眼眸,舞台下不可自已的坠落沉浸,在整个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中他始终扮演着被动怅挽的角色。就如多少年前那一出英雄美人的悲剧上演时一样,他无论如何是一个逃不开放不下的唱响挽歌者。陈凯歌在程蝶衣的身上花费了太多的心血,从开始的被迫入戏到最后的凄然自刎,一贯凝重的镜头竟然透出无限哀怨的惋惜。是为他悲亦是为己悲?!
相比之下张丰毅从形象到气质都是男性阳刚的代表,只是不够鲜明的爱恨情愁更使故事本身添了无限苍凉。一个始终坠落,一个终究还是不能免俗的沉浸世事,这样的错位怎能不令人惋惜?
很多年前看李碧华的原著,看到的是女性细腻柔软的淡淡忧愁;再久之前是张爱玲青涩时期的练笔之作,也是同样的一出戏于张爱玲的笔下则多了几分谐谑,我想世事洞明的张爱玲对人生的无常变换应是了然于心,不多的文字背后掩藏的也是无限悲凉的心境,只是她不明说,不明说,故作潇洒的任有你我自己来看。
然而陈凯歌还是将故事搬上了银幕,当赵季平浸透中国古典韵律的音乐配合着影像作出呈现时,我几乎感到了一阵压迫的沉重。扛不起的是人生,历史,宿命和挣扎,剥离了想象的虚幻,不得不直面台上台下的孤独起舞时,没有人能够逃脱仓皇的失落。
巩俐在里面的演出像是94年张艺谋《活着》的提前彩排,或许跟陈凯歌刻意凸显张国荣有关,总觉得巩俐的菊仙少了一些立体深沉的情绪。这个女人其实也很可悲,她跟一个男人争夺着心爱的男人。故事和戏里都没有她的加入,然而生活中她不得不扮演纠结心愿的女子。青楼生涯的卖笑,红尘俗事的纷扰,走过了日日夜夜或悲或喜或刚或柔的岁月,以为终于走到了幸福的彼岸,可是弄人的苍生仍然不能让她善终。她死的时候分明带着寻求救赎的微笑,卸下伪装的坚强,这个女人比谁都脆弱。这一次她跟死神的亲吻也算是一种成全吧。
影片的高潮在我看来是文革武斗的火焰,弥漫的火光烟雾中镜头对准了妆面变形扭曲的程蝶衣和段小楼。没有人能够解释人性中真善对错的变换,他们相望的眼神至今令我耿耿于怀,一个无言质问的悲苦,一个无奈受责的内疚。可是互相撕咬的同时是心裂般的疼痛,中间的那个女人何尝不能体会?!
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灯光的体育馆中场,站着迟暮的段小楼,进来的是同样迟暮却依然痴情的程蝶衣。结束的时候还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人,中间隔着的曲折艰难,我们已经看在眼里。于是那一个转身的慨然自刎,我们并不惊讶,只是面对注定的悲剧,仍然免不了叹息。为什么虞姬注定要死在项王的前面,为什么如此的深情对唱换不来一次转世的幸福?
陈凯歌不能放弃悲剧带来的震撼和凝重,一如后来在《刺秦》中他对历史近乎固执的迷恋。《霸王别姬》的成功来自故事,来自人物,来自导演,来自音乐,来自戏里戏外不能分割的爱恨纠缠。这样的电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头张望自己和命运的连接时,前生来世的惊觉轮回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
是宿命的注定还是今生的真相,我们不能从电影里寻找,唯一的途径应该是你的生活本身。
一出人生的悲剧,一首惊世的绝唱,只是看的时候不要被陈凯歌的凝重压垮了信心的肩膀。
星座网独家使用,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